通过”十佳“改革案例,透视昌邑大发展背后的创新之力
发布时间:2019/1/22 | 来源:今日新昌邑 | 点击次数:855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充分展示我市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市上下营造勇于改革、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市委改革办组织开展了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改革案例”评选活动。现将评选出的“十佳改革案例”展示如下:
01
打造城乡环卫一体化“昌邑模式”
为破解传统垃圾处理模式链条长、环节多、重复作业、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以及农村环卫资金投入不足等瓶颈,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2008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美丽城乡”的目标,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市场运作,在全国率先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并完成环卫局体制改革,成立山东满国康洁环卫集团,探索建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昌邑模式”,创出了全国经验。同时,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成功走出国门,开创了“中国标准”引领“中国服务”走出去的先河。目前,已承接安徽、河北等20个省、自治区160多个市县的600多个城乡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清运服务项目,合同额达140多亿元;成功运行46亿元的巴基斯坦卡拉奇市环卫保洁项目,并与尼泊尔Nepwaste公司签约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运输项目,业务拓展到巴基斯坦、哥伦比亚等国家,真正将“小环卫”做成了“大事业”“全产业”。起草制定的521项环卫服务标准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城乡环卫一体化服务规范》等4项标准发布为山东省地方标准;城乡环卫一体化服务业标注化示范项目获2016-2017年度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确定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我市被省文明委评委“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先进县市区”。
02
搭建市场化绿博会运作模式
为打响“昌邑苗木”品牌,打造“绿色昌邑”名片,2003年开始举办昌邑绿化苗木博览会,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五届。绿博会以“传播绿色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按照“构建平台、促进交流、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做强产业”的办会思路,目前已成为全国苗木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展会活动。自2013年开始,在国内同类展会中率先迈出了市场化运作的路子,逐步建立起了“政府支持、企业主导”的市场化运作体制,切实解决了政府错位、越位的现象,让苗企、苗商、苗农真正成为了绿博会的主人翁、当家人。据统计,15届绿博会共吸引美国、荷兰、意大利、俄罗斯等11个国家的100多家企业和国内8000多家苗木企业参展,20多万名业内人士前来参观、交易,签订购销合同13万多笔,交易额近30亿元。
03
打造不动产登记“一次办好”昌邑模式
为解决不动产登记“窗口多头跑、资料反复送、等待时间长”等问题,市编办、市国土局结合“放管服”改革,首创不动产登记网上“预受理”平台,将业务申请和材料审核前置到互联网,设立了昌邑市政务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分中心,对相关部门系统进行调整升级,打破数据壁垒,实现线上系统互联互通,线下集中办公服务,并创新办理时间提前预约、业务咨询在线答疑、申请资料一次告知、办理要件提前审核、办件进度即时查询、微信实时缴费、投诉多渠道受理等服务功能,将房屋交易、契税缴纳、不动产登记等环节优化集成,构建起“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运行机制,打造出不动产登记“一次办好”昌邑模式。申请材料由原来的22份精简为10份,材料压减55%;审批周期由36个工作日压减为1.5个工作日,审批效率提高96%,打造出全省最快不动产登记“昌邑速度”。相关做法被省职能办、省国土资源厅、潍坊市委改革办等进行推广。
04
推行“智慧昌邑”建设
自2012年3月以来,我市在山东省率先启动“智慧昌邑”建设,并于2013年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智慧昌邑”共规划建设1个平台、4个体系、26个应用系统,目前已有22个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主要包括城市基础数据库、民生热线服务平台、统一视频监控平台系统、应急管理指挥平台、智慧农村经济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政务服务平台、协同办公平台等。以平台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推进信息共享开放,实现优政、便民、兴业,打造城市智慧大脑,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其中,民生热线服务平台整合相关热线资源,实现“一个号码管服务”,并拓展电话、信箱、短信、微信、微博、手机APP、网站等信息化受理渠道,2017年共受理热线4.5万余件,“群众满意度”“按时办结率”均居潍坊17县市区(开发区)第1位;将全市多个部门安装的1万多个摄像头进行有效整合,并实施制高点监控项目,建成统一视频监控平台,使全市摄像头总数达到2.5万个;建设应急联动指挥基础平台,依托现有天网系统,整合汇聚智慧昌邑的907路视频监控,新建8000多路“村村通”公共安全视频,实现了全市视频系统全覆盖。先后荣获“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市”“全省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市”“首批山东省信息消费试点市”等荣誉称号。
05
村级事务“事前听证”制度
2017年以来,围子街道以创新村级治理机制为突破口,在村级(社区)重大事务决策中推行事前公开听证制度,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问题发生,取得显著成效。事前听证内容主要是“5+X”,“5”即:上级决策落实、村级规范管理、家庭邻里纠纷、群众个性诉求、信访矛盾调处等5个方面,涉及的重要决策事项必须进行事前听证;“X”即“自选动作”:各村(社区)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决定听证决策事项,同时,梳理确定了听证筹备、现场听证、跟踪回访、资料存档“四个步骤”。通过实施听证,最大限度挤压镇村干部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的空间,实现了变“事后解决”向“事前预防”,变“被动处理”向“主动协商”,变“行政管理”向“依法治理”的巨大转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其创新做法《推行决策事前听证 下好隐患化解“先手棋”》荣获“第二届山东乡村治理十佳案例(社会类)”。
06
“三位一体”乡村文化传统激活与传承创新实践
为进一步保护优秀文化习惯和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市文化局按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建设规划,坚持从乡村文化传承本质特征出发,着力将乡村传统文化植根生活土壤,把非遗传承融入现代社会,让精神记忆成为民众自觉,通过建设乡贤文化机制,建立民俗文化风景带,构建“三位一体”乡村文化传承平台,有效实施“三项工程”建设和分级体系管理,创新实践乡村文化传统的激活与传承,探索形成了文化传承新模式。通过创新实践,群众对区域文化更加认同,传承优秀传统习俗更加自觉,也有效避免了赌博、邪教、传销等丑恶现象对农村的侵害。目前,已建成下营盐文化示范区、柳疃丝绸文化示范区等民俗文化示范区4个;建成围子、卜庄等综合性传习中心5处;发展手工技艺专业户500余家。“三位一体”乡村文化传统激活与传承创新实践,让众多的优秀文化传统得到抢救、保护与传承,其创新做法荣获“山东省第三届文化创新奖”。
07
实施“县管校聘”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针对广大农村学校、新建学校优秀教师资源短缺,教师资源配备不足,音体美等学科师资匮乏,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农村小学结构性缺编严重等问题,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校大力开展以“县管校聘”、交流轮岗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先后建立完善了教师编制动态调整、岗位聘用管理、教职工跨校竞聘,以及绩效考核、绩效工资等一系列创新机制,并研究出台了乡镇教师补贴、奖励性绩效工资、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等相关政策,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有力推动了县域内师资队伍的合理均衡流动,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提升了办学质量、效益。其中,2015年全市近500名骨干教师参与跨校竞聘,达到教职工总岗位数的8.7%。相关做法被省、潍坊市进行推广,并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
08
建设廉政教育3D展馆,创新廉政教育新机制
传统廉政教育基地受天气、交通、时间等客观因素制约,无法保证每名党员干部随时接受廉政教育,并且随着知识内容的快速更新,导致实体廉政教育基地出现了版面更新周期较长、资金投入大、场地容纳学员少等教育“短板”,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对此,市纪委审时度势,积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建成了全省纪检系统首家网上廉政教育3D展馆,利用3D技术打造了包括展馆大厅、清风文苑、榜样风采、警示教育等八大板块组成的虚拟展馆,以此全面展示领袖论述、党纪法规、优秀廉政文化作品等内容,其中,实体展厅部分,采用业内最先进的全景摄影技术,将昌邑市廉政教育基地、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及“一镇一品”特色廉政教育阵地等实体基地,全面融入3D展馆进行实景展示,浏览者只要使用电脑或手机,登录昌邑纪检监察网、“潍水清风”微信公众号,通过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即可随时随地“走进”展馆,足不出户便可接受廉政教育,进一步丰富了廉政教育载体。
09
实施“双亮双评双促”活力工程,着力破解农村党员管理难题
围绕破解农村党员活动组织难、作用发挥难、不合格党员处置难“三难”问题,市委组织部探索实施了农村党员“双亮双评双促”活力工程。“双亮”即亮出党员户和党员身份。党员户统一悬挂“共产党员户”标志牌,各村党员在村党务公开栏进行信息公开。全市690个村、20543个党员户、22937名党员完成挂牌公示。“双评”即星级评选和民主评议。星级评选即把农村党员发挥作用细化为政治素质、带头致富、热心公益、服务群众、环境卫生、睦邻友好“六颗星”并予以公示。民主评议即根据党员的日常表现,对每名党员按“好、中、差”三个等次进行无记名投票。全市共评选六星农村党员1413名,民主评议差评党员10名。“双促”即对问题党员进行帮教和警示促动。全市共接收帮教党员29名,其中转化24名,5名正在帮教。通过实施“双亮双评双促”工程,党员自律意识明显提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党员服务热情空前高涨,“有事找党员”成为群众的普遍共识。
10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大章北经验
为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切实解决群众温饱问题,1981年,原昌邑县宋庄公社大章北大队在潍坊地区率先推行土地租种管理体制改革,将所有土地全部按人口分配到户(每人分得2.4亩),并根据各地片土质、性质定出每亩耕地应负担的国家征购任务,“交足国家的、剩下自己的”。社员自主选择与大队协商签订租种合同,农机具、牲口、房屋等一切资产租借给一个或几个由社员组合的社会集团经营,双方协商签订租赁合同,同时,将村里手套厂、油坊等叫行包给个人,并成立了专门对外租赁农具的农机服务公司和雇佣劳动力的劳动协调公司,从此,集体土地变成了个人的,社员自主当家,点燃了昌邑农村“大包干”的火焰。相关做法得到时任中共潍坊地委书记王树芳的高度评价,并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