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之窗 - 天南地北昌邑人

龙池孙膑庙民俗文化庙掠影


发布时间:2019/2/22 19:56:51 | 来源:昌邑之窗 | 点击次数:4408


2月18日(农历正月十四)上午,“己亥迎春——孙膑庙民俗文化庙会”,在龙池镇瓦城社区拉开了帷幕。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张士闪,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李义龙,市政府副市长赵海龙,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李志国,龙池镇党委书记朱永红,龙池镇党委副书记王冰,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博物馆副馆长王伟波,孙子庙管理委员会代表付正铎等出席活动仪式。

孙膑崇拜文化溯源

孙膑,本名孙伯灵,战国时期军事家,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后下投奔齐国,辅佐齐国大将田忌击败庞涓,立下战功。

孙膑因战功受封鄑邑(治所今昌邑北部瓦城一带)为采邑。当地民间流传,孙膑因腿疾无法行走,经常骑一独角牛巡视乡里,体察民情,故后人筑庙以示纪念,庙内曾铸有独角铁牛。


孙膑画像

清代昌邑举人吴克思曾写独角牛歌:“瓦城社,孙子宫,孙子神牛亦英雄。独角日行八万里,花蹄往来如生风。……”

《昌邑县志》载:孙膑食采于鄑,曾修庙在此。有古槐两株。明清时,“孙庙奇槐”为昌邑八景之一。


昌邑之窗收藏的明万历三十二年昌邑区城图中,已有瓦城孙庙奇槐的标注。

据顺治十八年本《昌邑县志》载:“孙子庙,在县西北三十里瓦城社。孙膑仕齐,食邑于此,故祠之。宋熙宁四年重修。内有奇槐见在。

元人于钦著作《齐乘》一书记载:“鄑城在县西海滨三十里。《左传、庄公元年(—693年)》‘齐师迁纪于鄑’即此。俗呼瓦城,半为水渐。城南有孙子庙。”


乾隆十九年,昌邑瓦城设(盐务)大使公署,下辖利渔、榆英、和黄埠三个社滩,灶丁472人。在昌邑之窗收藏的乾隆年间昌邑全域图上,不但标注了大使公署的院落结构和位置,在公署西邻还标注有孙公庙以及古县志中记载的两棵古槐。

另据民间流传,正月十四是孙膑的诞辰,于是昌邑北部沿海各社滩盐户都在这天向瓦城孙子庙进旨,以祈愿孙老爷保佑乡里平安,百姓富足,进而演变成今天的庙会和发大牛习俗。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以前,昌邑龙池孙膑庙会上还保留着演旨和进旨的盛况:

龙池各社都有木雕的孙膑像,俗称“驾”或“旨”。每到正月初十日,各社打起席棚,将孙子像抬出供奉。至十一、十二日(阴历)举行演旨仪式,演旨队伍先是是纸牛、纸马;再是肃静、回避虎头木牌;再次是十面大旗(三角旗上绘有二十八宿神像,方形旗上书“齐东保障”、“扶弱抑强”、“道传鬼谷”等大字);再次是刀枪斧钺等兵器,另有两人抬着的大铜锣十余面夹杂其间;再后是执对联、万民伞的;后有八抬大轿抬着孙老爷、孙老娘的木胎神像前行,香头、善人扶轿随行;最后是约三丈高的大纛旗,俗称高照,旗上书孙膑封号“升平郡王”等二十余字,旗边缀有铜铃,叮咚作响。

孙子出巡队伍中最受青睐的是纸扎的独角大黄牛,传说它是孙膑的坐骑,神通广大,能为人消灾免祸。每每巡游队伍经过,乡人都会抱着小孩争相摸牛,还随着说:“摸摸牛角不生豆,摸摸牛鞍不生瘢”。生病的来摸摸牛身,乞求神牛将病带走,无灾无病的也往牛腚上拍一拍,并自言道:“拍拍牛的腚,一年不生病。”

至正月十四这天,各社巡游队伍齐向瓦城孙子庙进旨。临近午时,各社进旨队伍将本社轧制的大牛抬至孙子庙前,焚烧发牛,送予孙老爷骑用。

1938年,为预防日寇借庙宇建筑安设据点,群众将孙膑庙拆毁。1976年两株古槐被掘除。

近年,龙池瓦城信众集款重修孙子庙,并恢复了每年正月十四发大牛祭拜孙膑圣人的民俗传统。正月十四龙池孙子庙会也得以恢复。

每到正月十四这天,孙子庙广场人山人海,舞狮、耍龙、跑高跷、跑旱船,各种民间杂耍,应接不暇。

孙膑崇拜昭示着百姓期盼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景;“孙膑封地”亦赋予了鄑邑古城更荣耀的光环。

己亥迎春

2019孙膑庙民俗文化庙会盛景
































版权所有:南地北昌邑人 数据镜像:追梦阳光动力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作信息分享作用,不代表本站认可该立场。如有异议,可以联系本站邮箱。me(AT)dong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