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之窗 - 天南地北昌邑人

“沧桑移民史,百年秦鲁情”关中山东移民绘画展在陕西省图书馆开展


发布时间:2019/1/16 10:53:41 | 来源:昌邑之窗 | 点击次数:1621


1月11日,由西安市阎良区委、区政府、区政协主办的“沧桑移民史,百年秦鲁情”关中山东移民绘画展在陕西省图书馆开展, 山东移民后裔、著名节目主持人陈爱美主持了开展仪式。陕西省政协、西安市政协、西安市阎良区和关中地区相关区县部分山东移民后裔参加了开展仪式。

昌邑市政协主席周娟一行应邀赴陕出席该次活动。


周娟主席在开幕式上致辞


阎良区委书记王育选陪同周娟主席一行参观画展


画家孙绪民老先生(左三)介绍画作创作过程


推车哥李宝栋在画展上介绍昌邑特产


活动期间,周娟主席与同行人员分头走访了关中地区昌邑移民村落,并送去了新春祝福和家乡画册。


走访蒲城县六合村


为乡亲们送去贺岁书法


六和村民张久灵为大家介绍村民新居


参观昌邑村老房子


参观山东大饼店


走访阎良区谭家村







百年移民史

百余年前,数千昌邑人远迁陕西关中开荒立业;百余年后,在秦川大地上诞生了数十个昌邑移民村落,他们依旧保留着昌邑方言、沿袭着老家的风俗习惯。高密、平度、安丘、青州、寿光、临朐、莱芜、淄博、济南等地也有乡民在该时期移民陕西现象。

该次始于百余年前的大迁徙不同于明代各地迁往山东的官方移民,也不同于昌邑人闯关东的民间自发迁徙,属半官方移民,与清同治末年的一位山东籍进士有关。

清同治年间山东人口达3522万人,比清初净增2642万人。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山东本地田亩难以维系百姓糊口。山东籍清同治十三年进士焦云龙(1840-1901),曾任陕西省三原、临潼、富平等地知县。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因丁父忧回乡守孝期间,亲眼目睹山东百姓地少人多、食不果腹之现状,又深感陕西关中各地因战乱大量农田荒旷闲置,回陕后便写条折上奏陕西抚院,计议引导山东乡民迁往关中,并获赞许。


焦云龙画像(孙绪民 作)

  焦云龙返回山东,在地方府衙的支持下,深入各地游说人们移民陕西开荒置地,安家落户。为了激发流民的迁移动力,他还编了几句顺口溜,来描绘陕西土地的富饶,据焦云龙后人焦学锋说,焦云龙给灾民们讲,(陕西)三原、临潼县一带是“包子山,馍馍岭,哟啊吃香油用手捧”。这对于当时缺衣少食的山东灾民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的山東巡撫任道鎔奏聞昌邑被水分別賑養由奏折(光緒07年11月30日)

而该时期,昌邑潍胶两河频发洪灾,常有大片良田被淹,致使乡民流离失所。恰好昌邑南乡大庄焦氏家族与长山县(今属淄博市周村区)焦云龙焦氏家族属同支,洪灾逼迫加之族人劝迁,于是,昌邑焦氏及其邻乡亲戚便开始了远迁陕西的拓荒移民。昌邑第一批移民安顿下来之后,从陕西传回消息,更给了家乡无地可种的人们以信心,麻姑村、凤凰屯、孙家上疃、角兰村、七里兰村、小南孟、北孟街、朱家庄子、戴家官庄村、吴沟、流河街、元家、晴埠、冯家等昌邑南部村庄都有家族移民关中。


孙绪民移民画作:远迁陕西

昌邑移民把家乡先进的宽(织布)机技术带到陕西,一起过去的木匠就地砍伐树木,制造出的大织布机,织布速度是本地织布机的六倍之多。乡亲们开荒种粮,织布致富,好多村子设有多家染坊,完善了纺织一条龙产业。抗战时期,陕西昌邑村的纺织产业还为国共抗战武装提供了大量的军需布匹,为我军抵御倭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收藏于阎良区谭家村的老木织机


相关连接:

昌邑之窗节前走访陕西昌邑村

秦川大地觅乡音 | 赴陕西昌邑村走访纪实

潍坊电视台报道陕西昌邑村(之一)

百年迁徙不忘本 秦川大地传儒风

新春再续秦鲁情——昌邑村里过元宵

乡情即纽带,临别泪满襟。

陕西昌邑村游子重走移民路——踏上故土



版权所有:南地北昌邑人 数据镜像:追梦阳光动力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作信息分享作用,不代表本站认可该立场。如有异议,可以联系本站邮箱。me(AT)dong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