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之窗 - 天南地北昌邑人

改开四十年特刊:老昌邑,新昌邑


发布时间:2019/1/1 9:59:17 | 来源:昌邑之窗 | 点击次数:6711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昌邑县城还是基本维持了民国时期老县城的框架,部分老城墙残垣依在,整个城里只有一条东西大街(今城里街)贯穿城区。那个时期,书店、饭店、综合商店、药店、医院、银行等设施基本都在城里街上。

1953年,南至烟潍公路(今新兴街)北至城里街的解放路修成,解放路中段路西建起糕点厂。1972年,解放路改造成为沥青路面。


位于城里街路南今服装厂对面第一饭店


第一饭店对面的邮电局旧址


城里街人民银行旧址


城里街与解放路路口的城关医院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县城图

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昌邑县城依旧很小,当时曾有一句顺口溜:“一条马路三盏灯,一个喇叭满城听”,一条马路是指从水利局往北到城关医院再向西到被服厂的那条拐弯柏油路,三盏路灯分别在现被服厂一带(老邮电局门前)一盏,老城关医院门前一盏,县府街东头一盏。一个喇叭是县广播站的一组大喇叭。

1974年,解放路往北延伸,从城里街至董家成后路段开通。自此,县城有了东西南北四向贯通的十字路口。解放路贯通后,两侧的图书馆、储蓄所、缝纫组、服务楼逐步建成开张,其中服务楼下有理发馆、照相馆和旅馆入口,服务楼南邻是昌邑饭店。当时的服务楼盖得层高比较高,由此也登榜了昌邑N大怪:”三层当成两层盖“。


解放路服务楼下的第二旅馆入口


位于解放路东侧的人民银行储蓄所


解放路与利民街路口往北街景,左边是昌邑饭店,右边远处是图书馆。


昌邑大集发源于城里街,解放路贯通后,集市贸易区域沿两条路呈十字格局分布。从路口往西可以逛路两边的商店,商店门前多有跳山猴子、咕咕荡子等传统玩具摊位;往东有农机具修配及农资商店,顶头南拐通往鱼市;往北是炕席、锅盖垫子、笤帚扫把等手工制品交易市场,还有地瓜糖柿饼子等农家自制食品摊位;往南多为布匹服装摊位。


十年代的昌邑城区

从1975年至1980年,昌邑县城跨石渠(西护城河遗址)往西拓展框架初见雏形。


石渠路旧貌


青年路旧貌

1975年,青年路(今北海路)和石渠路(今天水路)同期修成,并分别于1976年和1978年铺装沥青路面。


利民街旧貌

1976年,利民街(西至县纸厂)修通。


新村街旧貌

1976年新村街(石渠路至青年路)修通


县府街旧貌

1978年县府街修通,东起石渠路,西至青年路,全长500米。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昌邑县百货大楼建成,县城第一次有了真正的综合购物商场。但商场依旧沿袭人民公社时期商店的经营模式,基本是柜台经营,并且部分柜台还沿袭着传单子结账模式,售货员填写单子,用夹子夹在头顶的铁条上,用力一送,就传到结算员的高高柜台前,结算员取下单子结账盖章后,再通过头顶铁条传给售货员,顾客就可以取货走人了。


随着利民街的贯通和百货大楼的启用,昌邑大集核心贸易区逐渐挪到利民街上,从石渠路到解放路段成为昌邑大集最热闹的一段。上图:从利民街石渠桥头往东拍摄的昌邑大集,近处大楼是粮食局,中间水塔院子是粮油加工厂旧址,粮油加工厂东邻是服务楼和昌邑饭店。


上世纪八十年代昌邑城区地图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百姓的智慧得到了发挥空间,昌邑工农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并推动城区进入楼宇化建设阶段。


1982年12月,位于石渠路北段路西的昌邑县委办公大楼落成。


1983年10月,位于县府街中段路北的昌邑县政府办公大楼竣工。


人大、政协、劳动局、文化局、教育局等行政机关单位也逐步入驻县府街路段。




1984年,位于石渠路中段西侧的昌邑影院落成启用。观众厅东西长50米,宽25米,设有1631个座椅。


1985年,新华书店迁址石渠路。


1985年4月,昌邑县工业品贸易中心落成启用,成为昌邑城里商品最丰富、大厅最气派的购物中心。


1985年5月,位于石渠路北段路东(县委对面)的广播电视大楼落成。

八十年代初,个体工商户得以走到前台合法经营,仅1982年,昌邑县就登记发证个体工商户1876户,理发、裁缝、电器维修、布匹食品批发等个体经营户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兴起,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繁荣了集市贸易。


鉴于个体工商业的兴起,昌邑县首座个体商户市场——西关街市场(西关大棚)于1986年建成启用。


西关街市场设计容纳近千个摊位,有120余家个体工户入驻经营。人们在西关大棚里,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时装鞋帽,还有种类繁多的化妆品和首饰,以及青少年喜欢的电子表、随身听、俄罗斯方块游戏机等新潮电子产品。


八十年代的天水路


九十年代的天水路

进入二十一世纪,昌邑迈入现代化购物商场时代,佳乐家、全福元、中百等现代化超市或商场纷纷入驻昌邑城区。






国道南迁

烟潍公路1922年建成通车,由当下的新兴街路段通过昌邑城区,昌邑长途客运站始建于1948年,旧址位于今解放路与新兴街路口西北角,候车室朝南面向国道,客车入院大门位于候车室东侧。


老车站对面的人民银行储蓄所影像


1963年底,昌邑首座烟潍公路跨潍河钢筋混凝土大桥通车。大桥设计30孔,总长279、7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设有活动栏杆;桥两端石砌过水路长374、46米、宽7米;过水路与河岸连接处用片石砌护岸70米;桥西端北侧建守卫房一处。该桥因设计高度所限,每到雨季,河水经常漫过桥面,所以又称漫水桥。

该桥在1983年新的烟潍公路(已改名国道206线)潍河大桥建成通车后仍作为上行线公路桥使用,直到2003年国道206线向南改易后才与交通街及下行大桥一起移交给城建部门。




今天,这座大桥已经成为潍水湿地步行景观桥——揽月桥,不再通车使用。


1983年,上级公路部门批准在漫水桥以南约100米处新建一座潍河大桥。该桥总长564.54米,桥面净宽10米,两侧各设宽1.25米人行道及路灯、栏杆,全桥宽12.5米。大桥于1983年11月投入使用。

1987年,206国道(烟汕路)南迁200米,原国道城区段改名新兴街,成为市内街道。

伴随国道南迁,昌邑汽车站从新兴街旧址搬迁到新国道与青年路路口新址。




1994年,206国道再次南迁400米,使用了七年的国道城区段改名交通街,成为市内街道。

2002年,国家对国道206线实施改造提升工程,由路面宽10米的二级公路改建为路基宽26米、路面宽24米的一级公路。同时,将潍河两岸裁弯取直,改线2.8公里,并在原国道潍河大桥南侧修建当时潍坊地区最长的公路桥,新桥2003年10月建成通车。原大桥因贯通老国道城区段,也就是后来的交通街,故改名交通街大桥,成为市内交通桥梁。


今天的交通街大桥与揽月桥

2003年建成的新206国道潍河大桥位于交通街大桥南侧约600米处。总长906米;桥面净宽24米,两侧设人行道和路灯,全宽26.5米。




2011年4月28日,昌邑长途汽车站从交通街与北海路路口地址搬迁到围子镇206国道与下小路路口新址。


随着昌邑城区的拓展和车辆的增加,206国道城区段于2012年再次改线,南迁至南逄街路段。卸任国道身份的206线城区段更名平安大街,服役九年的206线潍河大桥也随之更名平安街大桥,变成了昌邑城区最长街道的最长桥。并且与不远处的交通街大桥、揽月桥一起构成了潍河风情湿地公园内的一组独特风景。


三座退役国道桥梁横跨潍水湿地

新206国道潍河大桥取名金口大桥,于2012年9月建成通车,位于平安街大桥上游约4公里处。


建设中的金口大桥

该桥总长647.06米;桥面净宽23米,两侧设人行道、路灯及栏杆,全桥宽25米。桥塔柱高90.3米,塔柱两边每侧设12根拉索,共计拉索48根。


206国道城区段的三次南迁和长途车站的两次移址,见证了昌邑城区四十年来向南扩展和跨潍河发展的历程。

民居变迁


六、七十年代,昌邑农村的房舍还多是土搭墙、草坯屋、木窗棂。那时的冬季,少有家庭舍得用煤取暖,条件好的家庭也就是弄点煤球或蜂窝煤用以做饭。每到冬季,就是靠三顿饭功夫,用锅底的柴火烧热炕洞取暖。老人和小孩多会偎在炕头上,守着一个小炕桌,老人忙活针线,小孩则会嚷着让大人讲皮胡子精之类的民间故事……


至八十年代,玻璃门窗和瓦房逐渐代替了木窗棂和草坯屋,成了农家房屋的标配。玻璃窗的御寒能力比纸糊的窗户就好多了,房间里也更明亮。


进入九十年代,村子里农家院落的栅栏变少了,多数人家都盖起了漂亮的院落大门,还有整齐的青砖院墙。那个时代,水磨石装饰的大门柱子很流行,瓦匠门往往会用不同颜色的水磨石拼几个菱形的图案在门柱上。浮台(烟筒)也都采用陶制成品了,不再用砖去砌制。


当下,昌邑农村正在进行社区化转型阶段,经济条件好的村子盖起了农家别墅,转型步伐快的村子建起了集中居住的现代小区。






今天的城区住宅小区


那年的企业


昌邑县食品厂(新兴街老车站斜对)


五交化公司(利民街西段路北)

肉联厂


抽纱厂


麻纺厂


华侨绣服厂


今天的昌邑滨海工业园


昌邑石化夜景



宜居昌邑 生态新城

石湾花海




潍水湿地



韵律昌邑






潍畔新城














祝福昌邑,明天更美好!


相关链接:

改开四十年 | 教育篇

见证辉煌 | 改开四十年昌邑影友联谊会

昨天的我,今天的昌邑……

改开四十年 | 农林牧渔篇

改开四十年 | 邮电篇

改开四十年 | 滨海篇

改开四十年 | 医疗篇

改开四十年 | 商业篇
改开四十年 | 交通篇



版权所有:南地北昌邑人 数据镜像:追梦阳光动力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作信息分享作用,不代表本站认可该立场。如有异议,可以联系本站邮箱。me(AT)dong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