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溯源:从葛达子到宫老庄——昌邑宫姓发源地
年长一些的昌邑人都记得,原来的昌邑国道潍河大桥东首有个车站,叫葛达子车站。殊不知这个叫葛达子的地方就是昌邑宫姓的发源地,当时的村名叫宫家老庄。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2016年统计,宫姓在全国大约44万人,在各姓氏中排列217位。2004年昌邑市公安局户籍科统计,昌邑境内宫姓在册总人口为3793人,其中男性1921人,女性1872人。据现存昌邑市博物馆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昌邑宫氏祖茔《碑记》(元代武节将军,敕封元帅宫世昌为其祖父宫成立石)记载:昌邑籍宫姓为同一祖先,始祖为春秋虞国大夫宫之奇(生活在公元前655前后),始迁祖为宫成(生活在公元1253年前后)。
民国三十三年九月的昌邑全境区域图显示,宫家老庄位于现南宫村正南方向,交通东街以南,原葛达子村的位置。
宫成原籍牟平,1242年左右到青州任职途中道经昌邑,因喜欢潍河之曲于家庄民风淳朴,乃置产业移妻儿居住,1253年升迁即墨令,后以老致仕,终于昌邑家中。(于家庄是昌邑境内有史记载的最古老的村庄之一,位于现南宫村正西,潍河主干道偏东方向,近几年因潍河干涸,此处发现多处水井遗址,可以佐证潍河改道及当年村居轮廓。后因潍河决口改道,村庄冲毁,于宫两姓为方便耕种,只好隔河分居,于姓迁至河西岸居住。宫姓则上迁潍河东岸,立新村取名宫家庄,是昌邑所有宫姓的发源地,宫家庄因此被称为宫家老庄。)
潍河城区老桥附近河床古井发掘现场图
宫成之孙宫世昌(昌邑县志记载,宫世昌墓在城东五里)因带兵收擒南宋幼主获功,被元世祖敕封武节将军,并被敕封元帅,宫世昌获功后于公元1289年回昌邑于家庄拓祖茔、立碑石,修族谱(自高祖大翁始至宫世昌孙辈止共七世),后因族谱失续(因宫氏在元朝属名门望族,传说明朝时期受到不公正待遇,族谱秘不示人,以致失续),对接不上,后世子孙又溯本源,析支泒,另立了新的世系。重新确立的一世祖出生在元朝末年(1368年之前),应为宫世昌玄孙或来孙辈次。现流存的《昌邑宫氏族谱》皆记载为宫世昌裔,将昌邑籍宫姓分为三甲,即二甲(一世祖宫伯章)、八甲(一世祖宫景和)、十甲(一世至五世祖名讳再次失传)。
昌邑宫姓分支情况如下:
二甲支:围子南宫村、太保村、赵家村、张湾村。
八甲支:第一支:围子天保村、王隅村、龙池孙家庄;
第二支:东黄埠村、杨家桥村、辛置村、饮马张家屯村;
第三支:宫家鄑水村、东黄埠村、西黄埠村。
八甲王珂支:王珂村。
十甲支:永富村、葛达子村、东张村、东黄埠村、马家村、太保村、戚斜村、石埠崇德屯村。
昌邑博物馆存宫氏祖茔残碑
昌邑宫氏祖茔碑记
宫氏之先,盖出于春秋虞大夫之奇之裔。历汉至唐,名贤代不乏人。其派弥四海,居宁海之牟平者,值宋金板荡,亡失族谱,莫详所自名讳,乃今千户世昌之高祖也,娶曲氏,三子:长,名旺,任军府经历。次,早世。季,务农业。旺,配刘氏,二子。长讳成,出身戎伍,倜傥不羁。大元龙兴(龙兴:新王朝的兴起),从山东行省(行省:地方最高行政区),征南有功,壬寅岁(1242),充益都府录事。抚治军民,蔼有政声。初,从东牟之青社也,道经昌邑之东,淮河之曲,曰于家庄,睹其乡俗淳厚,川原沃衍,桑梓森茂,辟土作产,挈家以居。癸丑(1253)迁胶之即墨令。在任公正,邑民获安。后,以老致仕(致仕:辞官归居),终于家。享年六十有一。葬于庄之南,(同“创”,“初”义)之茔焉。次曰进,居室养(养:修养)浩(浩:正直,浩然之气),正命(正命:寿终而死,与“非命”相对)终于第,寿七十有四。成,三子。长,曰福,隐居尚志(尚志:高尚其志,崇尚志节)。仲曰林,弱冠英果,莅于戎行。随察罕官人征讨亡宋,攻击淮西城邑,得功,受山东行省札付,充帐前总领。后病卒于舍,瘗(瘗:埋葬)于祖坟之西。季曰世文,挺身行阵,多有胆略。己未(1259)之岁,攻打东海涟水,获功,受山东行省札付,受管军千户。中统三年(1262),受淄莱路安抚司札付,充莱州府录事,历即墨县主簿。至元六年(1269)己巳,升淄莱新军总管,领军二千五百围困襄樊。至元八年(1271)辛未正月,钦受 宣命(宣命:皇帝诏命)印信,充管军千户。营中病殁,归厝(厝:安葬)于祖茔之右。进五子,长曰得山,壮岁从军,多著勋绩,东宫位下,充侍卫亲军镇抚。余未仕。林,二子。长曰世昌,志趣雄毅,卓有父风。至元壬申(1272),承袭叔父职事。明年,攻取襄樊获功。甲戌(1274)三月钦受 宣命,授管军千户。随李万户渡江,收复亡宋,攻打岳州、沙市等处立功,行省旌赏白金四锭。是岁仲冬,领兵南平江西州郡,累捷,行省保申(保申:保荐、申报,),至元十四年(1277)三月,给降宣命银牌,授武略将军,管军千户。七月,从李元帅破亡宋有功,钦受 宣命,加授武德将军,职事如故。未几,行省选委(选委:选拔委派),将兵收擒亡宋幼王,数获战勋。蒙行省磨勘(磨勘: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劳绩奏闻,至元十七年(1280)二月特降 宣命换授金符,升武节将军,执事如故。次曰荣,未仕。世昌一十二子,年犹未艾(未艾:即方兴未艾之义。)勋业日新。其祖宗积德,庆延一门,棣华繁芳,芝兰秀发,有如此者。一日,世昌踵门(踵门:亲自登门),具道前事,虑岁月悠远,陵谷变迁(陵谷变迁:比喻世事发生极大的变迁),使后世子孙春秋祭享无以考据,乞余数语志之。余为吏二纪(纪:十二年为一纪),才学荒疏,诚非作者,辞谢弗能,至于再三,恳之愈固。嘉其孝心,义不容却,故以所告而书之。仍作铭曰:
宫氏其先 肇自之奇 汉唐以降 几经盛衰 宋金板荡 谱牒久遗 莫叙昭穆 安知名讳 东齐牟山 有祖在兹 世积隐德福禄来宜 嗣孙曰成 立志不羁 录事益都 即令致仕 因官于青 挈家以随 徙居昌邑 潍水之湄 相此乐土 川原坦夷 玄宅永安 大慰追思 石无杀丰有德则碑 文无工拙 实则书之孝哉世昌 乞余缀辞 坚砥是刻 千载名垂
至元二十六年岁在屠维赤奋若如月日武节将军孙男世昌立石
王府文学承务郎前江东建康道提刑按察司经历朱翚撰
昌邑《宫氏祖茔碑》及其史料价值
近年出版的《昌邑文化博览》收录了多篇元代的碑文,其中一篇题其名曰“宫氏祖茔碑”。编者加按语说:“此为元代武节将军宫世昌为其祖茔所立,原碑立于潍河以东南宫村西南。宫氏为昌邑南宋末居民,此碑记叙宫氏自东牟(宁海州)迁昌的经过以及宫世昌等人的功绩,是昌邑宋元时期的珍贵史料。碑记录于族谱。”②《宫氏祖茔碑》按语,见王蔚成主编:《昌邑文化博览》,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262~263页。以下凡引用兹碑文,皆不另作注释。笔者通观兹碑文后认为,这确是一篇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元代碑刻文献。今据碑文,述宫氏家族事迹之要者,并略谈其对山东地方史及宋元战争史研究之价值。
< 一 >
兹碑主要记载了昌邑县宫氏家族自金末(十三世纪早期)至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长达七、八十年的历史,并远溯至宋金之交。所记从“千户世昌之高祖”②算起,至世昌共五代。为明了起见,笔者制作“宫氏世系表”,附在本文后。宫氏原居宁海州牟平县(今山东牟平),碑文中所记第一代也就是“千户世昌之高祖”生活的时代是在“宋金板荡”时期,即北宋和金朝交替之际,事迹不详,当为一平民,以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第二代男性三人,其长名旺,任军府经历,属于军队中的吏员。另二人一“早世”,一务农,皆无足道,其后人应该也没有出仕为官者,所以宫氏第三代只记载了宫旺二子。
宫氏的发迹实际是从第三代开始的。兹碑载宫旺的长子宫成“出身戎武”,“大元龙典〔按,“典”当为“兴”之误〕,从山东行省征南有功。壬寅岁,克益都府录事”,“癸丑,迁胶之即墨令”。所谓“山东行省”是指大蒙古国时期李全、李璮父子统治的“山东淮南等路行省”。蒙古侵金时,潍州北海(今潍坊)人李全领导红袄军起义,后来被南宋招抚,进而占据山东东部及淮海一带。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年)秋冬季,郡王带孙和国王孛鲁先后率蒙、汉、乣诸军围攻李全占据的益都。次年四月,李全投降蒙古。孛鲁承制以李全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元史》卷一一九《木华黎传附孛鲁传》;《宋史》卷四七七《李全传下》。元太宗三年(1231年),李全攻宋扬州,败死,他的妻子杨妙真率其余部北走青州,依附蒙古政权。该年起,蒙古发动灭金战争,杨妙真率师助军。第二年,杨妙真得到大汗窝阔台的正式任命,袭职为山东淮南行尚书省。数年后,杨妙真辞政,其子李璮袭职。蒙古征伐南宋,李璮亦率师助军。
宫成作为李氏军队中的士兵,也随从南征,且“有功”。宫氏第一代有可能是北宋末年金朝中期人,但是从第二代起无疑就是金国人了。自第三代起随从李氏而转变为大蒙古国人。上述“编者按语”所言宫氏为昌邑南宋末居民,并不确切。
昌邑《宫氏祖茔碑》及其史料价值蒙古灭金后,实行“画境之制”,李氏的山东淮南等路行省改作益都路,不过仍沿袭行省旧称,其行政机构分路、府、州、县四级。宫成在壬寅年即元太宗皇后乃马真称制元年(1242年)任益都府的录事,在癸丑年即元宪宗蒙哥三年(1253年)升任胶州即墨县令。宫成是大蒙古国的地方官员。
宫氏从牟平迁移到昌邑,自宫成始。《宫氏祖茔碑》载:“(宫成)初从东牟之青社也,道经昌邑之东、潍河之曲曰于家庄,覩其乡俗淳厚,川原沃衍,桑梓森茂,辟土作户,挈家以居。”碑文所说“东牟”即牟平。“青社”即青州,指蒙元时期益都路之治所益都府。宫成正是从牟平赴益都的路途中发现昌邑风土之美而移家至此的。后以老致仕,终于家,享年六十一。宫旺的次子名进,“居世养浩正命”,未有功名,终于第,寿七十四。
《宫氏祖茔碑》记载宫氏第四代男性八人,其中三人从军,且官至管军千户或侍卫亲军镇抚。一是宫成次子林,“莅于戎行,随察罕官人征讨亡宋,攻击淮西城邑得功,授山东行省扎付克帐前总领,后病卒于舍”。二是宫成第三子世文,“挺身行阵,多有胆略”。宪宗九年,攻打东海、涟水获功,山东行省扎付授管军千户。中统三年(1262年),李璮之乱后,世文似未受牵连,而转任莱州府录事,历官即墨县主簿。兹碑又记,至元六年(1269年),世文“升淄莱新军总管,领军五千五百围困襄樊”。据《元史·张弘范传》,蒙廷于是年括诸道兵围襄阳,授弘范益都淄莱等路行军万户,“朝廷以益都兵乃李璮所教练之卒,勇悍难制,故命领之”。世文是张弘范属下的新军总管。至元八年,宣授管军千户,病殁于营中。三是宫进的长子得山,“壮岁从军,多著功勋。东宫位下,克侍卫亲军镇抚”。按《元史·兵制二》,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以侍卫亲军一万户拨属东宫,立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皇太子真金卒于至元二十二年,宫得山任侍卫亲军镇抚当在至元十六年至二十二年之间。
宫氏第五代最著名者是宫林长子,也就是立此碑石者宫世昌。兹碑谓世昌于至元九年(1272年)承袭叔父职事,也就是宫世文的职事。宫世昌和其叔父宫世文名字中间是同一个字,不符合汉族人起名字的规矩,疑该碑文在传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次年,随从助军,攻取襄樊获功。至元十一年三月,宣授管军千户,随李万户渡参加了攻打岳州沙市、江西等处战役。至元十四年三月,给降宣命银牌,授武略将军,管军千户。宫世昌一直随从征伐到蒙古军擒获南宋幼王,“数获战勋”。至元十七年二月,特降宣命,换授金符,升武节将军,职事如故。以上是兹碑所记载的宫氏家族事迹大略。兹碑名为“宫氏先茔碑”,实际叙述的主要是宫氏家族第三代至第五代人的事迹。
碑文中提到的察罕,《元史》卷一二○有传。本西夏乌密氏人,成吉思汗皇后孛儿帖的养子。他在蒙古灭金后从皇子阔出、忽都秃及亲王口温不花南伐南宋,后作为蒙古征宋的主帅之一,率诸蒙、汉诸翼军,与南宋争夺江淮地区。察罕卒于宪宗五年(1255)。其时,许多著名汉军将帅从察罕征伐南宋,如张柔及其部将何伯祥、巩彦辉、李进等,水军万户张荣实,东平路严氏属下的千户齐荣显,七路兵马总押邸琮等河朔及山东西路世侯。上引文中的“己未之岁”是元宪宗蒙哥九年(1259),所记攻打涟水事,《元史》宪宗本纪和李璮传皆有记载,可互相参证。
由《宫氏祖茔碑》可知,益都汉人世侯李璮的军队也随从察罕伐宋,而且当不只宫林、宫世文率领的兵士。因为李璮在忽必烈中统三年叛蒙被杀,后又列入《元史·叛臣传》,所以《元史》给人一种错觉,就是李璮在反叛前一直就以种种藉口不派遣军队随从助军。从宫林随从察罕伐宋的记载来看,并非如此。这条记载也有助于全面研究大蒙古国时期蒙廷与益都路(又称益都行省)的关系。
蒙古灭金后,汉人世侯多致力于安集流亡,恢复生产。从兹碑记载宫成在益都府录事任内“抚治军民,蔼有政声”,在胶州即墨令任内“公正,邑民获安”来看,益都行省在安定百姓生活、恢复社会生产方面的成效也是很显著的。
< 二 >
《宫氏祖茔碑》作者朱翚,及其所记碑主宫世昌等人物,《元史》皆无传,甚至未被提及。台湾学者王德毅教授等所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也未涉及朱翚和宫世昌等人。记载山东地区金石资料的志书《山左金石志》、《益都金石考》等皆失载此碑。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编辑的《全元文》搜罗宏富,可惜也没有收录此碑文。《昌邑文化博览》的编者能从昌邑县宫氏的族谱中将《宫氏祖茔碑》辑入到该书,为山东地方史乃至蒙宋战争史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是很值得称道的。惜编者未言该碑保存情况、形制大小等。
我们知道,自金朝卫绍王大安末年(1211)蒙古侵金,山东地区成为蒙古、金朝、南宋和红袄军多方争夺的战场,直到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李全降蒙,山东中东部地区的战乱才基本结束。而自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李全说降张林归附南宋,至元世祖中统三年,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李氏统治山东的中东部地区,是当时势力最大的汉人世侯之一,其手下精兵强将也很多,但大都因李璮之乱而败死,没有在史书中留下雪泥鸿爪,因此碑刻史料的发掘整理对研究十三世纪上半叶的山东地方史就显得特别重要。《宫氏祖茔碑》的有关记载对研究当时益都行省境内的社会、经济以及军事有所裨益,可补史书之不足。如果山东省各级文博部门都能像昌邑县那样注意搜集整理有价值的碑刻史料,无疑会丰富山东历史文化的研究。
赵文坦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齐鲁文化研究;2009年00期
宫明莹整理 2018.2.3.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