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大窑村的土陶手艺
土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手工制陶技艺。土陶艺术源远流长,有着6000年的悠久历史。至今,在我们的生活中,依旧在使用各种陶器。
下面,请跟随我们到昌邑市卜庄镇大窑村,感受一番这种古老的制陶手艺……
大窑村,顾名思义,你应该猜到了这个村子的制陶历史。在村庄南侧的张永贵家门前,我们见到了这个还在使用着的土陶窑。
今年57岁的张永贵制作土陶已经有40年的时间了,他现在是整个村里一直坚持这项技艺的制陶匠人之一。张永贵也把自己称为“匠人”,并为这个称号而自豪。
和泥,拉坯,晾干,上釉,码窑,烧制是制陶的基本工序。在张永贵的手里,几分钟就能把泥土变成盛放东西的土陶器皿,这是泥巴的艺术,也是张永贵维持生计的本领。张国申和张永贵是一对老哥俩,制陶、烧窑是他们的生活,从70年代开始,这对老哥俩便轧伙着学起了这项技术,四十年过去了,老哥俩的合作还是那样默契。
土陶产品成型以后,要经过晾晒,在外人看来这是一项最简单的工序,可是也就是这项简单的工序却关乎着土陶产品的成败。
匠人张国申介绍,有大约10%的土陶产品会因为晾晒不好而开裂,而裂开的器皿只有毁坏或者是重新粉碎成泥土,再开始新的创作。
记者到来的时候,张永贵家的土陶窑已经闭窑。闭窑是土陶烧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意思是烧窑的过程已经结束,不再往窑中加火填碳,把窑封闭起来,形成窑内器皿的焖制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天时间不能开窑,记者也就无法看到整个窑内的情况。可是为了让窑内的器皿着色更加均匀,张永贵和他的老搭档张国申要经常地到窑顶上去添加水。
虽然没有看到张国申、张永贵出窑的画面,但是地面上摆放的几件陶器已经足以让我们钦佩他们的技艺。而张国申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村正将土陶器皿向精品方向发展。在张国申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位于大窑村旁的一家大型土陶加工厂,今年66岁的尹贤德是这个土陶加工厂的创始人,也是大窑村尹氏土陶的第七代传承人,他的儿子尹文波是这一技艺的第八代传人,从父辈手里接过这项技艺的尹文波还在近几年将大窑村土陶烧制技艺申请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一度陷入低谷的土陶制造业看到了希望。这也给大窑村的土陶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尹贤德告诉记者,大窑村土陶烧制技艺传至今天,虽然已经摒弃了过去那种纯手工制作模式,但总的来讲,工艺流程没有大的变化。土陶烧制的技艺要求非常复杂,程序要求也比较细致,火候更是不易掌握,稍不留神,就功亏一篑。从备土、踩泥、做陶、晾晒、装窑到烧制,每一道工序都要谨小慎微。
尹贤德的土陶加工厂里生产的土陶制品上往往雕饰着美丽的纹饰,可以说这是匠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是艺人们的聪明才智在日常生活中的展现。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人们都要使用的陶器,都要把陶器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这里的陶器艺术是运用雕刻、压印、彩绘、旋制、贴塑等多种手法,高超地展示出了将人们对虚与实、简与繁、抽象与具体的艺术表现力。匠人们亲手赋予那些泥巴以生命,让土陶变得活灵活现,富有生气。这种美是淳朴的,是工匠们内心自发的,也是现在这个社会中最为重要的。
信息来源:都市新干线
编辑:晓琳
审核: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