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 龙抬头 围宅打囤炒叶(xie)豆
二月二龙抬头,又称为“龙头节”。是一个汉民族传统节日。相传二月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传说龙能兴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用各种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
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就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动物好像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似的,因此这个节令名“惊蛰”。百姓传说中的“龙”实际上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二月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祈望龙出来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二月二又称“土地节”。是土地爷的神诞之日。俗语云:“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大无边,负载万物,生长五谷,生衍禽兽,为人所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这就促使人们感谢它。所以民间自古以来就崇拜土地,尊土地“后土”、“土地公”。建立庙宇,按时祭拜,以表内心崇敬报功的心意。传说在远古五帝时人们就把一个叫“勾龙”的人,奉为“土地神”。勾龙是二月二生日,所以就把二月二叫做“土地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有祈福、保平安、保丰收之意。
二月二这天一早,主妇就烧火下饺子的时候,男主人就把过年攒下的豆秸灰用簸箕端着到门外绕宅院撒一圈,谓“围宅子”,意在防贼和防蛇蝎毒虫进入院内。用木锨端着在天井内画出多个间距相等的同心圆,在外圈画上梯子,这样画几组,画满院子,在圆心处各撒上麦子、谷子、大豆之类的粮食,盖一块半头砖,这叫“打囤”,意味着今年五谷丰登,仓满囤溢,还要蹬着梯子才能挖到粮食。在床底下打个囤,用砖头压上铜钱,意为“钱库”。主妇烧开水下饺子叫“拍打簸箕”(因饺子是用簸箕盛放的),意思是说以后半年内不用吃饺子了,直到中秋节才能再吃上水饺。男主人打好囤后,去把主妇下好的第一碗饺子供在天井的供桌上,生上香、烧了纸、燃放一串鞭炮后,给天地磕了头回到屋内吃饺子。
吃罢早饭,妇女拿着香、纸和饺子,带领孩子到土地庙烧香,给土地爷庆贺生日。祈祷土地爷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孩子们一边吃着娘给炒的叶(xie)豆(就是把黄豆用水泡大,晾晒半干,拌上糖面炒焦的一种副食品),一边还要抢土地爷面前,纸火堆内的饺子,意为吃了供饺好养。
男人们争相剃头,把攒了一正月的头发剃掉(因民间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之说),显得轻松多了。谓“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之说源于一种附会和误传。据民国二十四年版《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正月不剃头原意是“思旧”,即说清军入关,强行要求汉民剃发留辫,而汉民则由于心怀故国,相约正月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成为“思旧”。时间久了“思旧”便谐音成了“死舅”。最终以讹传讹,成了“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的民间禁忌。
作者:林夕 昌邑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