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希荣 | 把青春留给戈壁滩的昌邑女孩
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有两万多名山东姑娘应征入伍,加入到新疆屯垦戍边的建设队伍中来。那一辆又一辆满载着山东女兵的汽车,过玉门、出阳关,在沉寂了几千年的丝绸古道上,留下了山东姑娘们爽朗的笑声。天山南北的沙漠戈壁滩以博大的胸襟迎接了山东女兵,山东女兵们则以无私的胸怀、辛勤的汗水,无怨地坚守屯垦戍边,回报着戈壁,她们是屯垦戍边这首古韵长歌中最动人心弦的乐章。祖国不会忘记她们,人民也不会忘记她们。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4师47团,老兵村,有一位八十余岁精神矍铄的老人,她就是当年应征进疆的女兵之一,孙希荣,山东昌邑人。回忆当年入伍情景,老人说:“1952年,部队到昌邑县招收女兵,政府动员20岁左右的女孩子报名。公社的工作人员动员说,到新疆学技术,学开拖拉机,3年后回山东。”山东人自古就不怕当兵,何况还能学技术,于是,大家都争着加入到西进的队伍中来。
那年的麦收季节,军区把招收的800名女兵分为8个中队,每个中队100人,坐上大卡车一路西行。孙希荣说,一路上,她们看到的都是戈壁滩。大家风餐露宿,奔波了两个多月到了新疆哈密,然后就往各个团队分,大家在白馒头和大米饭诱人的香味中下了车。在荒漠戈壁滩上居然能吃饱饭,女兵们当时觉得这个地方还是不错的。孙希荣老人所在的中队是分得最远的——和田14师。在去往14师的路上,无论走到哪里,老百姓都敲锣打鼓欢迎,她们感到非常光荣。
到了和田,部队给大家发了军装,在团里学习了半个月,然后就分到各个连里,开始屯垦戍边。谁也没想到,这一来,就是一辈子,就把根扎在了荒漠戈壁滩。当年,团队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干活,设立了英雄宴,谁干的活多、干得快、干得好,就给谁开小灶,吃白馒头、白米饭,还炒上几个菜,其他人只能吃大锅饭。大家为了争荣誉,再苦再累也不嫌弃,争先恐后比着干。
在沙漠和戈壁滩上开荒,女兵们受了不少苦。平沙包全部是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孙希荣老人说:“打夯、抬箩筐把手指勒肿了,都握不起来了,疼得晚上睡不着觉。后来,在山里头打石头,烧石灰,女兵在石灰窑地下掏石灰,火星子都掉到脖子里头去了,疼得要命。有一次,我在窑底下干活,中了煤毒晕了过去,差点要了命。那时干活,汗水天天湿透全身。”
孙希荣的老伴1949年从酒泉学校来到喀什后勤部,整编到了14师224团,两个人是一个连队。老人说:“我们是通过打篮球认识的,后来在一起开荒种田,我牵马,他扶犁,日久生情,我们就相爱了,结合到一起,1955年结了婚。我俩生了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后来因病去世了,现在只有女儿了。女儿又有了俩丫头,大丫头在和田第三小学当老师,小丫头在车蓝县当老师。我这一辈子奋斗在新疆,女儿和外孙女也留在了新疆。”
孙希荣老人说:“国家没有忘记我们,一直在照顾着我们,每月给我们发2000多元的工资,大病能报销,小病有医疗卡,现在生活好得很啊。老家的乡亲父老也没忘记我们,山东省委、省政府经常过来慰问,时刻让我们体会到乡情,心里热乎乎的。”
刚到新疆时,女兵们住的是地窝子,晚上睡觉被子是潮潮的,早上起来,脚湿湿的,衣服黏黏的。1960年,兵团改善居住条件,女兵们住进了平房,大家高兴得不得了。孙希荣老人说,更没想到的是这辈子还能住进楼房。原来到城里看到城里人住着漂亮宽敞的楼房,大家羡慕得不得了。“回来后,领导让我们好好干,说将来也能住上楼房,亮上电灯,我们哄堂大笑,觉得不可能实现。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真住上了楼房。今年楼房交钥匙的那天,很多老兵就搬进去了。”老人说。
信息来源:兵团网 作者: 常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