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雪山下
听一位在云南做生意的朋友说,云南深山腹地,还有一些闭塞的村寨,还有一些上学困难的孩子。根据这位朋友提供的线索,在潍坊烛光公益的倡议下,我们启程前往云南深山,展开助学行动。
10月26日,潍坊烛光公益、昌邑市互联网文化协会、潍坊电视台、昌邑之窗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走进云南深山 关爱山区儿童”公益活动从潍坊出发,以货车装运爱心棉衣、书籍、书包、文具等物资,并筹备爱心助学款,一路攀越高原,走进深山。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太安乡海西小学,是我们这次助学活动的学校之一。该小学由一座旧庙改造而成,校门向东,本由北、西、南三侧房舍组成,但因房舍年久失修,面积有限,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校园西侧危旧房舍已经拆除,爱心企业家王中军先生在原址捐建了安全明亮的新校舍。
尽管老师们还在老校舍里住宿办公,但孩子们已经住进了安全的教室,露出了织梦的笑脸。
各地捐献的爱心图书,就摆放在老师的宿舍里,白天这里是图书室,晚上就是老师的寝室,床头上还摆着老师巡夜的手电筒。
老师在给孩子们批改作业,挨个辅导。每个班级只有十几二十几个孩子,往往是一个老师负责班级的所有课程。尽管这里教学条件有些艰苦,但老师们的教学方式很随和,很像西方的教学模式。
孩子们寄宿的宿舍
我们来到该小学学生和永凤家中走访,她的弟弟两手遮住眼睛,调皮地和我们做鬼脸。
家里靠种植几亩山地户口,主要种植玉米和土豆,全家五口年收入三千多元。厨房、卧室和起居室都挤在没有隔墙的三间漏风的旧房子里。连收获的土豆都堆在睡觉的墙角位置。
家里唯一一件像样的家具就是这件纳西族风格的长柜子了,柜子上面摆着一台显像管电视,我们刚进屋,和永凤的弟弟就爬到柜子上打开了电视。或许,这台电视才是孩子心中最自豪的家当。电视后面拉着一块塑料雨布,雨布后面就是睡觉的地方了。
家里的暖瓶外胆已经看不到了图案和颜色,所有厨具都摆在一个盖着塑料布的旧箱子上。
和永凤的弟弟拿到公益活动分发的助学红包,他还没有清晰的价值概念,但还是很有好地挥着红包和我们再见。
来到和文蓉同学家,一位街坊奶奶正在她家串门,两位老人都背着纳西族特有的背肩。纳西族人带孩子、运农作物和赶集买东西,都是靠背篓来完成的。
满桌子茶缸子和图案古老的暖水瓶,这不是当下流行的做旧餐具,是这家人几十年沿用下来的家当。
房间的泥砖墙壁裸露着,北墙已经被地蹲锅灶熏得通黑。
回学校的路上,一位看孩子的纳西族老奶奶友善地和我们招手。
经过校长家,我们进去小坐,校长的爱人在家种田,她正招来农产品贩运队帮着往城里卖土豆。
校长的爱人端上一碗自家种的生葵花籽和一碗山上采摘的干海棠果招待我们。
随着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和各地爱心企业的捐赠,学校的教学仪器越来越健全,但是苦于校舍紧张,好多仪器没有地方存放,就堆在了校长家的屋檐下。
临近午饭,到了孩子们的活动时间,男孩子们结帮踢足球,没有场地就摆两个凳子当球门,依旧踢得一抖劲。
女孩子们则喜欢跳绳等更轻松地运动。
学校的厨房,尽管简单,但是洁净卫生。
开饭了,午饭是熬土豆片和米饭。孩子舀一勺菜浇进饭盒里用筷子拌拌就吃,熬土豆片里还是有肉的,但是孩子们都很自觉,每人碗里就舀一块肉片,没有人在菜盆里挑来拣去。
这个穿黑碎格子衣服的男孩从家里带来了辣酱,同学们都争着要一小勺拌进米饭里,于是他就一勺一勺的分到大家的碗里。
分到最后,瓶子空了,他自己舔了舔小勺上残留的辣酱渣。
雪山下,一个个纯净的灵魂在这里成长;校园里,一双双丰翼的翅膀从这里翱翔。这里是织梦的地方,编织着孩子们憧憬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