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迁徙不忘本 秦川大地传儒风
发布时间:2016/10/6 21:35:05 | 来源:昌邑之窗 | 点击次数:966
早就听说陕西蒲城昌邑村——六合村要建一个展现山东人移民历史的文化广场,他们准备了两年多,数次回山东考察交流,终于完成了项目规划,并通过了地方政府审批。
陕西蒲城六合村俯瞰
蒲城县六合村是清末从昌邑移民关中平原的山东村之一,移民多来自昌邑围子、石埠、饮马、北孟等乡镇。与其他陕西昌邑村一样,他们依旧保持着家乡的饮食居住习惯,保持着家乡的礼仪习俗和地道的昌邑口音。
最终,六合村移民文化项目定名为“华夏儒园”,按五星级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项目以孔子文化广场为核心,将建成孔子书院、华夏儒园书画院、齐鲁民俗馆、山东移民博物馆、儒家小院生态餐饮园等系列景点。

已初具规模的儒家小院——展现山东饮食文化的生态园林
项目奠基及华夏儒园书画院成立之际,蒲城县委、县政府诚挚邀请昌邑文化界及建设部门人士前往参观交流,共同见证蒲城昌邑村儒家文化产业新起点。

9月26日,华夏儒园奠基仪式及华夏儒园书画院揭牌仪式隆重举行,蒲城县政府、人大、政协、宣传部等部门领导出席仪式,应邀到访的昌邑文化交流团一行二十余人参加了仪式。(上图:六合村村民、儒园项目投资人华通路桥公司董事长张久灵先生在奠基仪式上发言)

未来的关中儒家文化传播地——华夏儒园将建于六合村前、六合生态园后的这片空地上。

昌邑文化交流团一行出席儒园项目奠基仪式

华夏儒园书画院昌邑分院授牌仪式

华夏儒园项目奠基仪式

六合村口,周边山东庄的民间表演队纷纷前来助阵

前来参加交流活动的昌邑籍书画家挥毫泼墨,留下故乡的墨宝。

秦鲁两地书画作品展




当晚,六合村委在村演艺中心为远道而来的山东昌邑老家文化交流团准备了一场儒风文艺演出。




沙画:孔子游学






演出结束后,举行了壮观的烟花表演。蒲城烟花闻名全国,曾到欧洲多国参展表演,并多次在国庆日等重要节日赴京表演。好多蒲城昌邑村的移民后裔开起了自己的烟花生产企业,并开始与家乡的销售商联结生意。

数百米长的烟花瀑布

烟花文字“华夏儒园奠基”正在绽放

走进昌邑村的百姓家



到蒲城的另一处昌邑村——八福村走访


关中地区最大的山东移民村——西安阎良区谭家村获悉我们的到来,专门派今年七月份推独轮车回昌邑的李宝栋送一辆车到蒲城,让我们参加完奠基仪式后再开车去阎良转一转,看看村民。
谭家村有人口四千余人,其中两千余人为昌邑人后裔,祖籍昌邑北孟东角兰村的李宝栋就出生在这个村子。今年春天,祖籍北孟西角兰村的毕亮祥为李宝栋做了一辆祖辈迁徙关中时所用的独轮车,于是,宝栋推上当年的新麦子,沿着祖辈当年迁陕的路线,一路推回了昌邑东角兰村。

在阎良谭家村委门前合影

谈起昌邑之窗2012年春节第一次走进谭家村的情景,村民们依旧津津乐道。

谭家村委大楼前的文化广场四周,画满了祖辈远迁陕西并艰辛创业的墙画。





阎良区政协及移民文化研究会与我们亲切座谈,共商两地文化经济交流的推进与建设。

在交流会上,阎良区山东移民文化研究会授予昌邑之窗“秦鲁文化民间交流大使”称号。

阎良区书协为我们组织了秦鲁文化交流笔会

阎良区书协主席野马先生在笔会上创作书法作品


祖籍昌邑西惺惺村的画家孙绪民老先生和我们讲述祖辈移民艰辛史,并讲述自己创作系列移民题材国画作品的经历。他说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回故乡昌邑举办一次移民题材画展,告诉家乡人民祖辈是如何数千里跋涉来到关中大地,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开荒种地,扎根定居的。我们一定会帮孙老实现这个愿望,让两地乡亲了解这段可歌可泣的移民历史。

经营“清河小镇”乡村旅游项目贾总(右四)热情邀请我们去他的民俗景区参观,在小巷的数次穿梭中,一位坐在路边石凳上歇息的老人(照片中右五)不断抬头打量我们,听说我们来自山东昌邑后,起身和我们说:“俺老家是临朐的,临朐离着昌邑多远?”
晚上,一位做餐饮生意的安丘移民后裔(下图右二)获悉我们的到来,把我们邀请到他的饭店,并叫去了十几位周边昌邑村的村民,共叙乡愁。临行,他说:“哥,再来阎良,要记得这里还有一家咱潍坊的餐馆,不管多忙,一定要来吃顿饭,俺这里永远是咱潍坊人的家。”
晚上,一位做餐饮生意的安丘移民后裔(下图右二)获悉我们的到来,把我们邀请到他的饭店,并叫去了十几位周边昌邑村的村民,共叙乡愁。临行,他说:“哥,再来阎良,要记得这里还有一家咱潍坊的餐馆,不管多忙,一定要来吃顿饭,俺这里永远是咱潍坊人的家。”

这些扎根关中平原的山东乡亲,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创建了应有的事业,并将带着祖辈的嘱托,让齐鲁文化在秦川大地上世代传承,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