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再续秦鲁情——百年窑洞话迁徙
发布时间:2016/2/29 22:35:22 | 来源:昌邑之窗 | 点击次数:493
石川河畔,第一代山东移民居住过的河崖窑洞。
在山东大饼酒店的宴席上,谈到先辈迁来陕西除蒿草、开荒地、打窝棚,那份艰辛,可歌可泣。而更晚些年代来陕的山东移民连蒿草荒地也难寻到了,好多就去石川河滩上填土造地,以谋生计。据李飞会长介绍,石川河畔的官路村至今还保留着不少第一代移民居住过的窑洞,窑洞外面的河滩地就是他们填土造地开垦出来的。午饭后,带着对百年前移民的景仰之情,我们驱车去了官路村。
村民在窑洞崖头之上建起了新房子
石川河,因满河床鹅卵石而得名,因后来河水退减,便成了乱石荒滩,在这种地里种庄稼的难度可想而知。官路村移民多来自山东寿光上口镇李家南邵、寒桥、洛城、稻田等地,据该村出生的李民政老师讲,先辈来陕后,为多垦荒地,就想到了在河滩填土造地,于是各家老小上阵,挖河崖土填乱石滩来种庄稼。挖过土的河崖变成了立陡的崖面,先辈们索性跟当地人学着在河崖上挖窑洞当房子住。虽然河滩地耕种费力些,但造河崖窑洞要比建草房窝棚容易得多,还冬暖夏凉。也正因为它冬暖夏凉的特点,尽管后来官路村人富裕了,也不愿意搬出窑洞。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村民才陆续搬出窑洞,搬到河崖之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子里。但村里的老人们依旧怀念住在窑洞的日子。还是觉得住在窑洞里节俭受用。
这排沿河而建的窑洞,不但见证了山东移民扎根陕西的百年历程,也守望了山东人填滩造田开垦出的庄稼地。
九十高龄的李仰槐老人听说我们从老家山东过来,又惊又喜。
官路人河滩开荒艰辛,却不忘对子孙后代的文化教育。我们走访了村中已九十高龄的李仰槐老人(祖籍寿光李家南邵村),据老人讲,他的祖父李森林小时候借读邻村小学,后来考取大荔师范,毕业后在大荔县教过一段时间书,当地人都恭敬地称呼他为李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李森林参加了于右任的革命队伍。后来,于右任出任驻陕总司令,李森林做了于右任的副官。李森林一直牵挂着村子的教育事业,用自家窑洞办起了村里第一所小学堂。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为了改善学堂条件,李森林自己捐助大部分资本,又向村中条件好的人家筹捐部分款项,在靠大路的地段买了两亩地,建起了新学校。学校校舍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拆除重建。
李仰槐老人向我们讲述祖父李森林当年兴办学堂的事迹
李仰槐老人也继承了祖父的遗志,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执教一生,老年又回到村子居住。他的弟弟李仰松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我国民族考古学著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