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之窗 - 天南地北昌邑人

新春再续秦鲁情——山东大饼


发布时间:2016/2/28 21:25:36 | 来源:昌邑之窗 | 点击次数:587
 
谭家村孙建华(祖籍昌邑孙家上疃)家气派的大门

  新春秦川话迁徙,在阎良谭家村的采访中,聊到两地饮食习惯的差异,一位老人讲了一段有趣的经历,说他年轻的时候,陕西当地人还是不吃鱼的,一次村外河道泄洪,山东庄的村民纷纷下河抓鱼,结果引来当地人一顿笑话,说“山东人啥都敢吃,不但敢吃虫虫(知了、蚱蜢、蚕蛹等),连河里的鱼也敢吃。”如今,当地人也开始吃“虫虫”和鱼了,就连山东庄里的豆酱咸菜和腌鸡蛋也摆上了当地人的餐桌,而山东庄里的大饽饽更是比当地的白馍筋道好吃。正是这些山东移民和他们的后裔们,一代代把山东的饮食文化融入了秦川大地。

    要说还没在陕西当地传播开的传统食品,那就是山东的大饼了。终究烙大饼比蒸饽饽要费事得多,以至于山东庄里的女主人们好多都不会烙了。不过谭家村一位叫孙建华(祖籍昌邑孙家上疃)的汉子就会烙大饼,并且在周围村子里还有相当的名气。说到孙建华的烙饼手艺,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故事,还是他年轻的时候,家中老人总念叨老家大饼的味道,于是他就弄了块厚铁板蹲在炉子上,烙饼给老人吃。可谁知老人们还是说比不上老家大饼的味道,于是他心一横,赶回山东老家,在昌邑大集上买了一口带着两只“铁耳朵”的正宗生铁鏊子。终于,他烙出了老人们记忆中大饼的味道。


正在烙大饼的大婶们。没等我开口说她昌邑话说得好,她倒是先表扬起了我家乡话地道。

    带着这个感人的故事,我们来到孙建华的烙饼作坊参观。好饼不怕巷子深,周围几处饭店每天都定时来进货,孙建华的大饼早已成为了附近饭店的主打食品之一。孙建华还和儿子孙威开了一家“山东大饼”酒店,生意颇为红火。


孙建华的儿子在饭店外挂起了“欢迎老家昌邑记者”的横幅


推开门就是“昌邑县”了:)

    中午,孙建华热情邀请我们去他家的“山东大饼”酒店吃饭。刚到酒店门口,就看见悬挂于门口上方欢迎我们到来的横幅,步入饭店,第一个雅间门上就写着“昌邑县”二字,后面还有安丘厅、昌乐厅、寿光厅、高密厅……。还未入座,我们的心已经暖暖的了。酒菜端上桌子,店老板孙威亲自给我们每人跟前放了一片大约二十公分直径的草垫子。这东西是干啥用的呢?放茶碗酒杯不平稳,盛菜肴残渣又容易漏下去。碍于面子,我一直忍着没向邻座求教。别人没动那个垫子,我也没动。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饼上来了。邻座两位老人各自取了大饼并摊开放到草垫子上,这回算是明白了,原来这是放饼的“特种餐具”。而后,大家又把端上来的熟鸡蛋剥皮后放到饼上,把大饼对折并碾碎鸡蛋,然后撒上芝麻盐、抹上山东豆酱、放上葱丝,最后把大饼卷起来,美滋滋的咬上一口,开心品味吧!噢,看来这草垫子不仅仅是“特种餐具”,还是陕西的山东庄里特有的饼卷蛋制作工具。山东大饼加山东豆酱再加上山东大葱,卷起来就是故乡的味道,让人垂涎的美食。多亏大饼是后半程端上来的,否则满桌子菜肴肯定会被冷落的,仅仅吃这用山东三要素现场卷制的饼卷蛋就会吃没(mo)了鼻子的!
 


跟着谭家村老人们学做饼卷蛋


终于弄明白了草垫子的用处


昌邑之窗新春走访陕西昌邑庄——山东大饼店前与谭家村乡亲合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链接:新春再续秦鲁情——阎良谭家村(2016-2-27)


版权所有:南地北昌邑人 数据镜像:追梦阳光动力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作信息分享作用,不代表本站认可该立场。如有异议,可以联系本站邮箱。me(AT)dong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