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之窗 - 天南地北昌邑人

新春再续秦鲁情——阎良谭家村


发布时间:2016/2/27 21:29:42 | 来源:昌邑之窗 | 点击次数:948

出发。对背井离乡的亲人,家乡的酒水总含着浓浓乡情。

    节前,西安市阎良区“山东移民文化研究会”会长李飞来电谈到《关中山东移民》一书的发行时,提到阎良一带还有几个“昌邑村”,并邀我们合适的时候过去看看。于是,借春节假期,我们再次踏入秦川大地。


与谭家堡子村民新春话迁徙

    12年春节,我们去蒲城八福村和太平村给乡亲们拜年时,谈到村子的来历,才知道早期迁来蒲城开荒扎根的昌邑人,多是先从山东老家迁到阎良谭家堡子村落脚,后因为谭家堡子一带随着移民增多,地价渐涨,就转到了蒲城一带开荒置地,安家落户。于是在归程前一天匆匆去阎良谭家堡子转了一圈,并到高铭昱老师(祖籍昌邑七里兰村)和刘振邦大爷(祖籍昌邑小南孟村)家小坐。而这次李飞讲谭家至今还保留着一处早期移民建造的青瓦房,是早期移民从窝棚窑洞到砖瓦房之居所变迁的物证。于是,我们先去了谭家堡子村。


谭家堡子村

    谭家堡子现有近四千口人,其中以昌邑人和高密人居多,昌邑籍后裔有两千余人。还有部分莱芜、济南籍后裔。但村里的“官方腔调”明显洋溢着浓浓的昌邑味道,甚至让我们感觉不像是在数千里之外的陕西,是在山东家乡的村子里。
    1898年,由昌邑孙姓(昌邑七里兰村)王姓(昌邑曹戈庄村)和高密谭姓(高密谭家营子)来此建庄。
    1900年,高密谭家营子石姓迁来定居。
    1906年,北孟李家井、范家邱两村的范姓迁来。
    1907年,北孟角兰村毕万全等携家人迁来村子。
    清末,昌邑北孟孙家上疃孙姓、北孟曹戈庄曹姓来此定居(孙姓部分又迁往浦城太平庄);昌邑北孟高阳街张姓迁来村子;北孟东角兰村李知经一家、北孟李戈庄刘姓、北孟小南孟刘姓、昌邑七里兰村高春贵一家迁来村子定居。


首批迁来建村的家族之一——谭氏后人热情地把我们迎到家中。

    来到谭家堡子村后,本想先去探望一下高铭昱老师和刘振邦大爷,但李飞会长直接带我们去了一户谭姓人家,也就是那户保留着祖辈房舍的人家。刚在道口停好车,就听到了鞭炮声,随后户主手捧鲜花步出胡同,迎接我们的到来。走进院子,才发现高铭昱老师和刘大爷早已坐在楼前凉台上等着我们了。感谢李飞会长的悉心安排。从刘大爷和焦大爷的口述中我们得知,开始来建村的几户人家,把老家的织布技术带了过来,并造出了当地没有的宽幅脚踏织布机。于是,靠织布富起来的山东移民逐渐搬出了窝棚(半地下草棚),开始用赚来的银子购置土地并建造“人”字形房顶的房舍(当时陕西当地农舍都是半边斜顶结构)。


谭氏祖屋,“土改”时曾被没收用作大队办公室,后来归还给了谭氏后人。


房子外墙曾被涂抹过标语,内墙上还挂着生产队的报表,好在又回到了主人的手里。

    那时谭家出了一位西医医生,建造的房子也格外好,大门口还立着上马石。后来谭家被划成了地主成分,房子被没收后变成了大队办公室。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又把房子归还给谭家。今天,谭家后人已经重拾祖业,开起了颇具规模的纺织厂,并留住这所见证移民居所变迁的祖宅。


仍旧立于院子里的上马石,见证了当年先辈积累的富足家业。


当我提到刘大爷山东老家的村子时,他叹道:“恁看,他还记着我是小南孟(人)!”


尔后,刘大爷熟悉地背出了先辈经常说起的小南孟刘氏家庙里刘墉的对联:
“竹笑兰言皆是友,清风明月不论钱。”


乡亲们翻出民国时代的老照片,诉说先辈来陕后靠织布机创业置地的历史。


谭氏后人不但保留了祖辈建造的旧宅,还在老房子前面建起了新楼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链接:


《关中山东移民》在陕西昌邑村举行首发仪式

昌邑之窗出品:陕西昌邑村过大年系列之三 《统领发展写奇迹》

昌邑之窗出品:陕西昌邑村过大年系列之二 《百年艰辛话沧桑》

昌邑之窗出品:陕西昌邑村过大年系列之一 《乡情悠悠太平村》

陕西昌邑村老乡来信向家乡人民拜年

陕西昌邑村—山东人走西口的典型缩影

到陕西昌邑村过大年—谭家堡子村

到陕西昌邑村过大年—八福村

到陕西昌邑村过大年—六合村

到陕西昌邑村过大年—太平村
版权所有:南地北昌邑人 数据镜像:追梦阳光动力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作信息分享作用,不代表本站认可该立场。如有异议,可以联系本站邮箱。me(AT)dong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