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昌邑人民的反壕沟与反挖
昌邑县北部沿海地区是一片平原,村庄,树木稀少,一眼能望出10余里地,在抗战时期,环境不利于我军民开展反扫荡斗争。1941年冬,昌邑县独立营受冀中平原抗战经验的启发,发动根据地军民在平地上挖沟,改善对敌斗争的环境。经过一个冬天的挖掘工作,抗日沟已像蜘蛛网一样出现在昌北大地上。根据地内基本做到了村村相通,沟沟相连。所有村口一律垒墙堵死,改由抗日沟出入,群众的大门也堵起,另辟小门进出。这样军民外出行动都在地平线以下,从远处根本看不见。抗日沟挖好以后,敌人来扫荡行动受到很大限制。昌邑独立营利用抗日沟作战、转移,十分灵活,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敌来我跑的被动局面。战士们亲切地称抗日沟挖得最好的瓦城、马渠一带为“小莫斯科”。
1941年12月,日伪军为了封锁“渤海走廊”,分割昌北根据地,决定从刘家车道村经青乡村向北挖一条宽10米、深5米、长20里直达海边的壕沟。为此,敌青乡据点的伪军,天天强迫据点附近村庄的群众出伕挖壕。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昌邑独立营选派十几名干部、战士组成小分队,化装成老百姓,带着短枪混入工地,趁敌人不注意,开枪杀伤看押民伕的伪军。枪一响,民伕们便跑回家去。先后5次射杀伪军,死伤7人。与此同时,独立营布置出伕的各村伪保长,连续到据点向敌人报告八路军活动的假情报,迷惑威胁敌人,引导群众以打仗太危险为由拒绝出工。日伪军只好放弃挖壕计划,这一反挖壕斗争历时一个月,终于取得了胜利。
1943年,昌潍的日军为了在经济上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决定从昌北柳疃村附近至瓦城村开挖一条新河道,引潍河水改道经瓦城再流入渤海。这样,既可以利用潍河水把瓦城附近大片土地改造成水田种稻子,解决他们军粮不足的问题,又能利用河道和水田分割我根据地,造成我军行动不便,破坏“渤海走廊”。为了打破敌人的反动阴谋,昌潍独立团昌邑县大队同敌人展开了反挖河斗争。首先是打击敌人挖河先遣队。1943年3月的一天,县大队获悉,伪山东经济开发署派出的挖河先遣队,将于次日赴柳疃村以北进行勘测。当晚,县大队带领马渠村民兵,在昌邑城至柳疃之间的沟崖村设下埋伏。第二天上午8点左右,敌人的汽车进入伏击圈。民兵把钉耙放在公路中间,敌司机发现后赶紧刹车,县大队战士乘机开火,当场将前边的汽车击毁,并击毙敌人多名。后边两辆汽车的敌人调转车头逃跑。战士们冲上去,生俘敌人的水稻专家刘洪祥和3名日本兵及10多名伪军,烧毁了汽车。这一下,打乱了敌人的勘测计划,给敌人当头一棒。
笫二步是破坏敌人挖河施工。5月中旬,敌人在徐家庄安了据点。其目的一是要蚕食我根据地,二是保护其挖河工程的实施。接着,日军又从潍县调来伪军一个中队驻柳瞳据点,专管押解、监视附近村庄的群众出工挖河,在工地上布置了较多的兵力,严密监视挖河现场。昌邑县大队决定远距离射杀敌人,扰乱敌人施工。县大队挑选了十几名优秀射手,分成两组,轮流到挖河工地附近开枪射杀伪军。独立营主力部队在其后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打击徐家庄、青乡据点外窜之敌和挖河工地伪军的反抗。这样伪军坚持了一个月,工程没有什么进展,他们却伤亡20多人,挖河被迫停止。
反挖河的第三步是全歼伪军中队。敌人停止挖河后,还未最后死心,伪军中队迟迟不撤走,昌邑县大队决心歼灭伪军中队。1944年7月,独立营获悉伪军中队要离开据点去昌邑城,便在沟崖村北设伏,将伪中队长以下70余人全部歼灭。反挖河斗争取得彻底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