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新华日报》上的石埠战役
发布时间:2015/9/2 16:56:05 | 来源:昌邑之窗 | 点击次数:1542
市民收藏的《新华日报》1940年7月19日版
该版日报所报道的昌邑抗日战事
我市一市民近日收集到一张1940年7月19日发行的《新华日报》,上刊一条关于昌邑武装抗战的报道。所刊消息如下:
中央社山东某地18日电:鲁东北我军,连日杀敌,收获甚巨,五日午昌邑敌伪步骑炮兵一部,向城南石埠万庄(实为“葛庄”因繁体“万”与“葛”相近,至报社编辑笔误)东村一带进犯,当经我军迎头痛击,展开激战,敌籍猛烈炮火掩护,一再冲杀,我军为诱敌深入计,向左右两翼转进,俟(si)敌窜入石埠,即将该敌包卫。七日拂晓,我遂攻进石埠,与敌巷战,迄午,敌伏尸塞途,仓皇突围逃窜,石埠即告克复,残敌退入高埠(石埠村附近一土埠高地),又遭我围击,激战至十一日晨,残敌犹据村寨及民房顽抗,午间日照纵县(今猜为烈日普照县域南北),敌伪分三路来犯,隅庄,王可(珂)两路均被击退,眉村(坊子境内)一路于下午四时迫近是石埠,与我发生激战,敌伤亡颇重,攻势顿挫。现我军仍以英勇雄姿,围歼残敌中,是役毙敌四百有余,俘敌十四名,并夺获步枪三十五支,掷弹筒一个及其它军资甚多。
这次战役是如何发起的呢?就此,我站采访了目睹过该次战役的石埠晴埠村村民刘光道老先生。据刘老讲,1940年初,驻扎昌邑的苏鲁战区游击第四纵队司令员王尚志(黄埔三期学员,昌邑南逄大营村人)就获悉了日寇准备借青山之地形优势,设置据点,以控制石埠交通要塞。于是,王尚志提前令人焚烧山顶庙宇建筑,以防为日寇所用。但日寇仍于7月初在石埠村附近一土埠上强设据点。于是王尚志调兵前往石埠,与日寇浴血奋战。彼时,后来的四纵队司令王豫民(名禄丰,山东省立师范毕业,昌邑晴埠村人)当时在队伍里任经理处长,率经济大队参与了战斗。据王豫民回忆录记载:
昌城敌伪200余人,于7月间至石埠设立据点,司令部命令第八大队及第十一大队前往攻击,此时适值胶莱河水涨,渡河困难,未能及时与敌人打击阻止,竟被敌人将据点设成,该两大队受命之后,只有向敌伪之据点硬攻……
《新华日报》是中共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10月25日,武汉失守后,报社迁重庆继续出版。国军四纵队的抗日战事怎么刊登到中共的《新华日报》上了呢?这里面还有一位中共地下党员的穿针引线。据刘光道老人回忆,此次战役前夕,恰逢王豫民的兄弟王禄和(国立中央大学毕业,中共地下党员,在重庆工作)回山东老家探亲。尽管王禄和坚决支持兄长抗战,但当王豫民提出留他在队伍发展时,他却婉言拒绝,又回到重庆继续他的地下党事业。其实,那时四纵队并没有与重庆方面联系的电台波段,更不可能联系到中共报纸《新华日报》。由此,我们可猜想到,很可能是王禄和将该次战事转与《新华日报》。
王豫民兄弟二人虽政治信仰不同,却都有一颗驱逐倭寇的报国之心。王豫民弃笔从戎,抗战八年,没有如周边民间武装那样,为了自身的生存与日寇妥协或偷定不战协定,亦未曾与伪军为伍。其弟王禄和作为中共地下党员,坚持团结抗日武装,坚持求索自己的革命道路,最终在一次执行任务时牺牲,时年只有三十岁。王禄和牺牲后,王豫民对其子女视若己出,一直照料成人。兄弟二人于民族大义投身抗日,又超越党派,坚守同胞亲情,其胸怀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王豫民肖像(崔书田提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链接:写在日本投降日:昌邑人解救恒安石并联合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