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结出大饼节 乡音不改传百年
蒲城县昌邑移民村——六合村
自清代末年,一批批昌邑乡亲为能吃上白馍,结帮踏上了远赴数千里之外的关中之路。他们扎根秦川大地,兴业立家,却始终没有忘记故乡,百余年来一直保持着故土昌邑的口音。每至清明,这些村子里都会擀饼吃,如此坚守着故乡的饮食文化。
六年前的清明节期间,六合村民张久灵(祖籍昌邑围子密城村)发起了该村的首次大饼饮食文化节,以传承故乡传统饮食,弘扬齐鲁民俗文化。每到清明,该村总会邀请渭南、西安一带的山东老乡到村子里过节,吃大饼,聊乡情。
满桌纯正的乡音,一卷家乡的味道,此时此刻,是最过瘾的思念家乡、守望家乡的时刻。
六合村党总支书记朱宽亮(祖籍昌邑北孟后朱村):“六合村在陕西蒲城已建村一百余年,经历六代人了,每年我们都要过几个沿袭故乡传统的节日。清明节吃大饼活动,虽然只是一张小饼,但也警示着我们的后人们,不要忘记家乡。”
六合村正在烙大饼的村民:“俺这个村庄,基本上每家每户三五一帮都在做这个(烙大饼),这是人老几辈传下来的,俺这个技术是俺娘给俺教的,擀饼这个面粉是小麦磨得面,合面的时候必须要温水合面,醒上半个小时,打蹄子在这上面一揉,变成小蹄子,醒了就搁在这边,擀饼的要求就是要擀圆擀薄,擀好以后往鏊子上一搭,烙对了就好了。”
六合村村民、渭南华通路桥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张久灵先生的太爷爷是最早一批迁居陕西蒲城的山东移民。小时候张久灵常听爷爷给他讲起山东的人和事,打小他对山东就有了很深的感情。他找到老家后,在老家村西的绿博园里吃了一顿饭,回到陕西后做了两件事儿:在陕西的村前盖了一个像昌邑老家一样的园林餐厅,从老家买了一批鏊子拿回餐厅煿饼给乡亲们吃。
张久灵先生:“故乡的味道,是我们这代人记忆深处最深的乡愁。从祖辈移民陕西到我们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祖辈的教诲使我牢记自己是陕西山东人的身份。山东人诚实勤恳,重义轻利,常怀敬畏之心传承家风美德。山东大饼是山东人的一道传统美食,今天我们用感恩的心去做大饼,就是想通过这个载体,把祖辈人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我们一代代人对山东儒家文化和美食文化的传承推广,是陕西山东人对故土的一种眷恋,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六合生态园酒店
《秦鲁情》百米长卷创作
今天的六合村大饼饮食文化节,已不是再是单纯的饮食文化,周边县市的书画家们会在这天赶来,到张久灵创建的“华夏儒园书画院”里挥毫泼墨,描绘出他们心中的百年移民路,以书画艺术的形式展现这段可歌可泣的移民史。于是,村民把节日改成了“华夏儒园文化艺术节”。
在节日期间,不但有飘着墨香的秦鲁书画艺术交流活动,更有缅怀先辈推独轮车远迁关中的“独轮车推车大赛”。
还有山东汉子吃大饼比赛。
该届华夏儒园文化艺术节还邀请了昌邑作协、美协、音协、摄协等文化协会前往参加,共度秦鲁文化交流盛会。
昌邑市美协主席徐中立先生应邀参会,并为华夏儒园书画院创作美术作品。
昌邑音协、摄协共同创作的小品《买鏊子》搬上陕西六合村华夏儒园第六届文化艺术节,大坤、赵英、梁巾儒赴陕西演出。
昌邑籍音乐人、西安音乐学院合唱指挥李文琛赶到演出现场为陕西昌邑村的乡亲们献歌。
一同赶往陕西参加活动的昌邑摄影师元中辉老师从乡亲们口中获悉,六合村的邻村八福村也是昌邑移民村,村里有元姓移民后裔。第二天,元老师顾不上在酒店吃早餐,一早赶到八福村。想一探究竟,是否也有自己的族人在陕西。
到了村口,才想到来得太早,或许惊扰了乡亲们休息,就在村外找了一家“曹家羊肉馆”吃早餐。
缘分总是不期而至,听了羊肉馆老板(图中带白帽者)的口音,就感觉亲切,攀谈一番,果不其然,曹老板也是八福村村民,先辈也是从昌邑推车迁来定居的。他知道了我们是从山东老家赶过来的,甚是高兴,遗憾的是他只听老人讲自己老家是昌邑,却不知道是哪个村子。但是他表示,后面一定要回昌邑,去寻找自己的村子和族人。
当元老师来到八福村一户元姓人家,这家主人立即拨打了村中几位本族长者的电话,很快几位长者相继赶来,怀里还揣着先辈传下来的族谱。不多会功夫,元老师便和几位老人对上了辈分,在坐的是两位叔叔和一位族兄。通过翻阅族谱,他们不但确认了先祖的始迁村子,还确认了各代起名排字。元老师说,尽管自己是从老家来,来到族人迁居的村子,但是却仿佛数千里赶回家里,一样的口音,一样的饮食习惯,面对长辈和族兄的问寒问暖,就感觉是自己回家了。
应前来蒲城参加大饼节的西安市阎良区昌邑村乡亲的诚挚邀请,昌邑赴陕西文化交流团又改了行程,转道阎良区走访交流,看望乡亲们。
徐中立主席现场挥毫,为阎良区昌邑村——谭家村的乡亲们留下满含乡情的墨宝。
在阎良区山东大饼节上演出小品
献歌给根植陕西的昌邑乡亲
山东大饼,品的是老家的味道,还有割不断的乡情。祝愿秦川大地上的大饼节越办越好,让这缕家乡的味道牵着两地的乡情,越走越亲,越走越近。
相关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