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之窗 - 天南地北昌邑人

24年的执守—记市沿海经济开发综合执法局机电科科长张始允


发布时间:2013/12/23 18:56:37 | 来源:昌邑之窗 | 点击次数:596

        他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天之骄子”,24年来一直扎根于偏远的沿海供水一线;他是机电行业的工程师,24年来执着地坚守于一线工人的普通岗位,踏实、勤奋、默默无闻地做着点点滴滴。24年来,他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一直在无怨无悔地付出,把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机电事业。

         他,就是市沿海经济开发综合执法局机电科科长、机电工程师张始允。

         一株柽柳——并不美丽,却在荒芜的盐碱滩涂,生根、发芽……

         1987年,张始允毕业于山东建材学院自动化系自动化专业。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肩负着科学救国的时代重任。走出校门,他被分配到建筑陶瓷厂从事仪表控制工作,参与大型煤气站的组建、调试、运行。让人意外的是,3年后,他放弃相对优越的环境,主动要求回家乡昌邑工作。之后,被安排在缺乏专业机电技术人才的渤海扬水站工作。

         渤海扬水站位于下营镇最北部,是我市自行设计建造、国内较先进的大型海水泵站,当时担负着县属17个乡镇、2万多亩虾池的供水任务。

         扬水站所在位置毗邻潍河东岸的渤海入海口,自然条件非常艰苦。冬天海风寒气袭人,夏日热浪滚滚,室内如被烤过的火炉般闷热无比,广袤的滩涂是苦咸的地下水,种不成大树,放眼望去四野茫茫。站内的一栋二层小楼,既是全站工作人员的工作区又是生活区。工作区在一楼及地下一、二层的泵房车间,由供电、主电机、轴流泵、副机四部分组成,站内装置的三台1600瓦电机,在当时被称为“江北最大的海水泵站”车间,张始允与其他普通的一线工人一样,来到扬水站后的工作就是在机械地开机、关机的单调动作中循环往复。

         张始允来扬水站之前,曾有几名高学历技术人员因为忍受不了这样的环境,选择了离开。

         吃水,也是当时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那时,工作人员的饮用水是取自地下300米处的深水井,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井水含盐度仍然较高。一个月后,他的嗓子开始发炎,几乎说不出话来。慢慢地,他适应了这苦涩的环境,并且留在了荒凉的北海滩。年复一年的春去秋来,日复一日的潮起潮落,他犹如一株顽强不屈的柽柳般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在荒滩上默默执守了24年。

         一颗螺丝——并不显眼,却靠无声无息的固守,保证着机器的正常运转……

         泵站车间里,在三台机组、一张办公桌和机组运行记录表的陪伴下,他开始了新岗位的工作。

         三台机组,总装机容量达4800瓦,最大提水量约达105立方米/秒,泵站配备一座35千伏变电站。建站以来,由于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等因素,其大型故障排除及维修工作一直由当时的湖北仙桃排湖泵站负责。最初几年的冬季,排湖泵站20多人的技术人员来泵站做两个多月的专业维修。他和他的同事们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渐渐掌握了全部维修技能,在后来的维修过程中为单位节约下大额的维修费用。

          泵站设备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设计、八十年代的产品,一些设备局限于当年的生产技术而故障频发。电机的励磁部分,是老式的插件结构,由泵站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维修。多年前,三号机组的励磁设备发生故障,专业维修人员经过三天维修后无果选择放弃。来年的冬天,砺磁设备又出故障,张始允经过细心研究,用了半天的时间找到并排除了故障。从那以后,该设备的维修再也没用高薪聘请过外来的专业技术人员。

         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学习不辍,从电气行业到机械行业,从电焊到气焊,从钣金制作到电气安装,从拜师学艺到独立操作,形成属于他自己的一种技术风格,在他涉及的同行里渐渐立足。虽是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但张始允很虚心,曾拜师无线电厂元老刘俊明师傅学习配电组装、拜师钣金行业姜乃山师傅学习钣金加工,并实践于多个行业的设备维修中。他给北海大坝泄水闸管护房安装了第一台风力发电机,结束了北海最前沿只有煤油灯照明的历史。他利用业余时间给很多用户设计制作了配电控制设备,得到广泛认可好评。

          学无止境是张始允一贯坚持的信念,在不断地刻苦钻研中,他和他的同事们练就了通过“望闻摸听”判断机器故障并很快予以排除的本领。

         机电科有三个仓库,整齐的格子架上放的都是机电设备的零部件,俨然一个五金电器仓库,数百个零件、数十个种类,他和他的同事们分门别类逐一放置,这些在外人眼里眼花缭乱的五金电器,他们能准确地找到需要零件的存放位置,并且熟练地更换到设备上。

        每年冬季例行的设备检修是一项庞大而繁琐的工作,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不怕脏,不怕累,不怕天气寒冷,潜心应对,稳妥有序地完成这项工作。24年来,及时、高效的保养工作,保障了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涓涓清流像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注入沿海用水企业,为滨海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位园丁——难说伟大,却用汗水将原本贫瘠的土地染成绿色……

 张始允有两个深深热爱的家园,一个在享受亲情之乐的昌邑小城,另一个则是不舍牵挂的渤海扬水站。更多时候,他更愿意把自己的汗水抛洒在他所热爱的工作岗位上。不管白天黑夜或假日周末,只要泵站需要,他便坚守在生产一线上。

        “把制造当做乐趣,于是乎乐趣多多;把创造当做出彩,于是乎出彩不断”、“很多时候,最唯美的景色就在身边,何必八方四面”……在张始允的心里,扬水站是他的第二个家,同事是他的兄弟,机组、海水、海鸟等都是他的朋友,很多时候,他就是用这样优美的文字倾诉心语、赞誉家园。在这个外人看来环境艰苦、生活单调寂寞的环境里,他充满了感情和感激。

        苍茫的北海滩涂四季一色,为了美化工作的家园,他在来站伊始就如辛勤的园丁般开始了不辍的“植绿”行动。

       最初,他从老家带来四棵石榴树苗,成活之后渐渐繁殖,小院里开始有了另一种生命的绿色,直到形成一个海边的石榴园,成为海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曾经在一棵石榴树上嫁接三个石榴品种,开三种颜色的石榴花,结三种味道的石榴果。他曾经和同事玩笑着把一粒城里路边捡到的国槐种子种到海边,看是否出芽,而今那一粒种子已经成为一棵碗口粗的大树。随着植物品种的不断增加,昔日荒凉的环境也在一点点得到改善。

        如今,在他的辛勤耕耘下,石榴树、无花果、桃树、杏树、迎春、香花槐、柳树、芙蓉等十几个树种在这里生根发芽壮大,每每春夏秋季,院内绿意葱茏,果实满枝,为昔日荒凉的小院增添了无限生机。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喜欢花草树木?他戏言,花草树木皆有情,虽然不知道能不能得到报答,但是能肯定不会因为给了它们生命和关怀而诅咒,人呢?尚有好心没有好报的时候。实际上,他很乐观。

        多年的植绿行动结出累累硕果。今年春天,为改善职工工作生活环境,对办公用房和生产车间进行了修缮。同时,专门为小院里购进了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对此,他如获“珍宝”,立即平整土地,在房前屋后播下菜种。如今,一片片土地冒出的新鲜无公害的绿色,不仅装扮了小院的景色,还丰富了职工食堂的菜品。

        家园日日增色,环境日趋改善。岁月在流逝,墙外原本一片片的荒岸变成了错落有致的绿化带,广袤的北海滩涂建起了一幢幢高大的楼房和一排排现代化的厂房车间,滨海开发建设让这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他说:“我是幸运儿,我用24年的执守,见证了这里的巨大变化,领略了这道亮丽的风景。这是一片热土,在这里,我更看到了希望……”

版权所有:南地北昌邑人 数据镜像:追梦阳光动力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作信息分享作用,不代表本站认可该立场。如有异议,可以联系本站邮箱。me(AT)dong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