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之窗 - 天南地北昌邑人

揭秘住在昌邑垃圾处理厂的云南拾荒人


发布时间:2013/8/27 12:37:53 | 来源:昌邑之窗 | 点击次数:775
编者按:这是一个特殊的“部落”,他们来自遥远的云南省,落脚于昌邑市,他们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平静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这个“部落”共有六户人家十几个人,他们聚集在昌邑市城西的一处生活垃圾处理厂西侧,靠从垃圾堆里捡拾废品为生,尽管生活带给了他们太多的艰辛,但他们觉得快乐更多。近日,记者探访了这个特殊的群体。

昌邑垃圾处理厂的云南拾荒者



        不远千里来昌邑拾荒

        昌邑市生活垃圾处理厂位于城西都昌街道辖区内,已经存在很多年了,每日担负着城区居民日常生活垃圾的转运、分拣、无害化处理。在垃圾处理厂北部向西100多米处有一片棚户区,居住着一群靠捡拾垃圾为生的人,附近的垃圾堆是他们的经济和生活来源。

        8月19日上午10时许,我们来到这个棚户区。这是一排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棚子,搭建在一条南北向的农田灌溉沟渠的东侧,共住有6户人家。这些棚子又矮又破,最高的不足两米。棚子东侧、北侧是一包包码放整齐的编织袋,编织袋里装的是可回收的各种废品。

        最南端的一间棚子是罗文良一家三口的家,几根木棍往地下一埋,四周是用绳子缠绕固定的木板,顶上覆盖着一层油毡纸,油毡纸的上面再蒙上几层塑料布,这里的棚子都是这样搭建的。征得主人的同意后,记者走进了这个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棚子里,进门时还被“门框”碰到了头。棚内的面积不足10平方米,一张双人床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床上的被子胡乱地堆着,看上去湿乎乎的,还有一堆衣服。一台款式老旧的电冰箱立在床头东侧,还有一台旧电视,罗文良14岁的儿子小罗正看得入迷。见到记者进来,小罗很有礼貌地给记者让座,并把电风扇扭向记者。

        今年45岁的罗文良来自云南省广南县南屏镇,去年3月经老乡介绍来到这里,开始在垃圾堆里“淘金”。之前他干过很多种工作,也去过不少地方打工,都因为没有多少文化和技术而不长久,从事的工作也不外乎是沉重的体力活,出力多工钱少。罗文良告诉记者,刚来昌邑的时候他也不习惯,一天到晚在垃圾堆里出没,到了夏天,每一次翻动垃圾都会有令人窒息的气味迎面袭来。冬天虽然好点,但是洗澡问题难解决,因为条件差,只能每月烧水洗一次澡,其实也就是用毛巾擦擦身子而已。夏天可以随时冲凉,但他们也不舍得用太多的自来水,因为这些自来水是他们去附近垃圾处理厂接的。

        “我站住脚后,媳妇也跟着过来了,一起捡废品。后来儿子也来了,现在就在昌邑市区一所中学就读,等高考的时候再回老家考,儿子学习还行。”说起媳妇,看着儿子,罗文良不禁笑了笑,看上去很满足。

云南拾荒者住在昌邑垃圾处理厂


         辍学后跟着家人捡垃圾

         罗文良家的邻居是同样来自云南的小楼一家。小楼今年25岁,却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她的女儿7岁,儿子5岁,两个孩子都在老家,由老人照看着。

        小楼家的棚内居住面积似乎稍大一点。“我们这是两家连着的,北边是我姐姐和姐夫两人的家。”小楼说。记者看到,两家其实就是一个大棚子,中间用拆开的纸箱间隔。小楼与他的老公正在看电视,看到精彩处两个人会相视一笑。小楼的大姐,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就在她家门口处远远地看着电视。

        正说着话,一个光着上身的男孩走了进来,男孩大约十五六岁,身材单薄瘦削。“又去哪里了,不嫌热吗?”一见男孩,小楼赶紧起身从冰箱里拿出一支雪糕递给他,看似责备的话语里充满了关爱。“这是我弟弟,不上学了,非要来。”小楼对记者说,她弟弟还不到16岁,去年就不上学了,春节时他们回家过年,弟弟就跟着来了昌邑。

        “上学真没意思,老师管得还严,不舒服也不自由。”小楼的弟弟告诉记者,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他的不少小伙伴都跟他一样不上学了,要么在家待着,要么就跟着大人外出打工,因为年龄小很难找到工作,运气好的也就能去饭店干点端盘子洗碗的活。十五六岁的他童心未泯,坐了不到五分钟,就又跑出去了,一会儿工夫捉了一只青蛙回来,结果又被姐姐责备了一番。

        夏天味大还不敢戴口罩

        谈话中记者了解到,他们并不是每天都可以到垃圾堆上去捡拾垃圾,而是需要轮换着去,因为每天运到这里的垃圾中,可以回收的废品也是有限的。

        当日上午11时许,骄阳似火。离垃圾堆很远处就弥漫着一股浓重的臭气。垃圾堆旁,一名戴眼镜的青年男子正在分拣废品,动作机械而熟练。他的脚上穿着一双雨靴,上面满是污泥脏水,苍蝇“嗡嗡”地围着他转,不时落在他的身上、帽子上,轰走了很快又飞来。不远处,四五名中年男女正在翻动垃圾。一名30多岁的女子身背一个硕大的竹筐正踏着泥泞走向记者这边的一处空地,竹筐里装满了捡来的瓶瓶罐罐。女子把竹筐里的东西倒在地上,然后分门别类、一堆一堆地晾晒。她告诉记者,矿泉水瓶子一斤能卖1.5元,八宝粥的罐子一斤0.3元,这些东西晒干装包后会有人定期上门收购。

        这名女子告诉记者,他们都是从云南过来的,干这活的确又脏又累,而且大热天没法戴口罩,因为戴上口罩更喘不动气,所以只能忍着,一天下来鼻子里总是垃圾场的味道,有时候炒菜都闻不到油香。如果不是家里穷,谁也不会背井离乡来干这个。虽然捡垃圾脏点累点,但他们都觉得挺好的,凭劳动吃饭,吃得香睡得好。与这名女子的爽快相比,戴眼镜的男子始终不肯回答记者的问话,他的年龄也就20岁左右,眼睛里有种茫然。

        从电视上了解家乡情况

        虽然远离家乡,但小楼说:“两地隔着也不远,老家的事我们都知道,每天闲下来就打开电视看新闻,云南旱灾、雨灾什么的大事大概都了解一些,再有就是用手机跟家里联系,我家里没电话也没手机,只能发短信给邻居,然后相互传递互报平安。”小楼告诉记者,去年春节回家一次,来回花费不少钱,怪心疼。如果没什么特殊事情今年年底就不回去了,年前把老家人过节、孩子上学所需要的费用寄回去就行。想想也没什么,以前天天都在家里,还时常会惹得爸妈生气,隔得远了反倒觉得更亲。

        小楼的姐姐告诉记者,她跟老公都在这边,女儿今年上大二,暑假跟几个同学外出打工了,不需要他们操心劳神。罗文良则告诉记者,因为一家三口都在这里,牵挂就少了许多,最惦念的就是家里的父母,好在他们身体还硬朗,而且有兄弟照顾。他们想趁着年轻多出来挣点钱,等干不动了的时候就回家做个小买卖,日子也能过得舒心惬意。现在,他和媳妇基本上每天能挣到一百七八十元钱,日子过得挺不错。罗文良的话不假,记者走访了三家棚户,发现他们的伙食有肉有鱼有菜,还有啤酒。用他们的话说,没必要苦着自己,挣钱就是为了生活好点嘛。

        其实这个棚户区西边就是一个村庄,村里有不少闲置的房子而且租金也不贵。“干这个活只能远离村庄,捡来的垃圾都很脏,而且夏天味太大,就算房东愿意租房给我们,左邻右舍也不愿意啊。我们特别在意这个,不想给别人添麻烦,现在这样也好,更自由自在。”一名拾荒回来??的中年男子这样告诉记者。

        正在附近田间干活的一名村民告诉记者,这些外乡人很有礼节,他们的地就在这群拾荒者的棚子附近,几年了,地里无论是种西瓜还是种玉米从来没少过,相反他们还给村民们当了义务看护员,村民们都挺喜欢他们。

        垃圾场要停用? 拾荒者们很坦然

        每天清晨,拾荒者们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垃圾堆旁,终日在废品中游走着,他们很少受到别人关注。但任何一座城市都少不了拾荒人,他们的存在,让一些可以再利用的物资得以重新利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我们获悉,罗文良他们目前赖以生存的这个垃圾场也许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封存停用,交谈的时候记者特别注意回避了这个话题。没想到,他们早已通过一些渠道获知了垃圾场可能停用的消息。“不管真假,到哪山砍哪柴,人挪活嘛,只要有力气,无论到了哪里,也无论干什么,都能生活。”罗文良说。对于明天,对于未来,他们都有自己积极的态度和应对的热情,因为他们不惧任何艰难困苦。

        中午时分,罗文良的媳妇回来了,小小的棚子里很快飘出了饭菜的香气,炙热的天气里记者感到有一种温馨从这个棚户区弥漫开来,简陋的棚子里到处透着踏实。


版权所有:南地北昌邑人 数据镜像:追梦阳光动力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作信息分享作用,不代表本站认可该立场。如有异议,可以联系本站邮箱。me(AT)dong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