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之窗 - 天南地北昌邑人

昌邑名村录:追忆虫埠


发布时间:2013/6/23 2:36:48 | 来源:昌邑之窗 | 点击次数:1727


位于虫埠村中央位置的傅振邦故居

        虫埠村共有147户,500人,位于昌邑城北5公里处。村子依埠傍水,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在清朝,虫埠先后走出近20位武进士和80余位七品以上官员。职任三省提督的正一品著名要员傅振邦,成为本村清代官员的代表。现存傅振邦故居,为昌邑市重点保护古迹。傅振邦陵墓虽遭破坏,但从残存在田间的石坊、石碑、石人、石兽来看,仍可想象出当初的庄严肃穆。抗日战争时期,9名青年光荣牺牲,出现过一门四英等战斗英雄。新中国成立后,又走出了导演傅超武、演员傅艺伟以及县级以上干部20多名。虫埠虽村子不大,但古今名人众多,被誉为昌邑的“名人村”。

        传说古时,此地经常遭遇洪涝灾害。当渤海涨潮南漫,南部山洪爆发,两水在此汇聚时,冲积形成了一个黄土埠子。埠高四五十米,状似卧蚕,头朝西南,尾在东北,西高东洼,占地十六七亩。明朝洪武年间,孙、黄等姓在土埠南立村,取名卧蚕埠。

        卧蚕埠自然风景秀丽,埠上树木葱茏,古藤蔓绕;埠下茅屋柴扉,竹篱矮墙,偶有鸡鸣犬吠,早晚可见炊烟袅袅。坡下芳草离离,柔碧如毡,蜂飞蝶舞,童稚嬉戏。村西小龙河绕村而过,水光潋滟,烟波浩渺,芦苇茂盛、沼泽遍布。这块幽静淡雅,埠青水秀,依埠傍水的地方被古人视为风水宝地。

        傅姓,其先世居巴蜀,宋时迁安徽凤阳府,明洪武中迁山东昌邑县傅家泊(今柳疃镇西傅村),清初择吉地徙居卧蚕埠。

        村子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样适合蛇的生存繁衍。村内外红色无毒花蛇多现,大蛇碗口粗丈余长,小蛇随处可见,经常爬入民居房顶和卧室之内。村里人称蛇 “小龙” 和“长虫”,视为吉祥之物,也不伤害它,人和蛇和谐相处。出于人们对蛇的崇拜,清乾隆年间村名由卧蚕埠改称“虫埠”。

        虫埠村是一个杂姓村。目前,全村147户居民中,有傅、张、姜、孙、魏、李、高7个姓氏,傅姓居多。

        傅姓喜爱聚族而居。族人自古崇文尚武,识书达理,读书习武之风甚盛。1814出生的傅振邦,字维屏,号梅村。在傅姓清朝为官者中职务最高。他7岁读经书,10岁习骑射,20岁中武举,22岁中武进士。晚清动乱年代,在湖南、广东、广西、贵州、江苏、河南、云南以及直隶等省为武官,领兵作战,历任中军参将、副将、总兵、巡抚、记名提督,云南、直隶、湖北提督,直隶代总督,国朝多次委任三省、十一省军钦差经略大臣等要职。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毕生与太平军、捻军周旋,转战十三省,多次立功受爵,为巩固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文谋武略兼备,忠诚淳厚,功勋累累而从不自宣,德行端正与人为善,从不夺势争功,因而备受朝廷和重臣的尊重。清廷称其为“常胜将军”,获皇室诰封“建威将军”,并赐满名绰克图托巴图鲁名号。

        傅振邦于1883年4月病逝,终年70岁。死后殊荣显赫:御赐全葬、御赐祭文、御赐墓志铭,御谥“刚勇”,并敕封建威将军晋封为荣禄大夫。宣付国史馆为其立传。附祀京师昭忠祠。1888年,在山东昌邑原籍建立专祠,列入官方祀典,山东省地方官员前往致祭。

        傅振邦虽异地为官,但在昌邑“剿捻”、镇压“金顶山农民起义” 也有记载。咸丰十一年(1861),他在昌邑老家虫埠养病时,捻军首领刘天福、刘天祥率5万兵马进入昌邑。清廷命傅振邦督办莱、登、青三府团练,阻击捻军。他组民团,筑围圩,剿灭了进入昌邑的捻军。同时,傅振邦还伙同昌邑县令聂莹思镇压了县内“金顶山农民起义”,诛杀了起义组织者白云彩等人。当时,为防捻军攻击,在虫埠村修建了坚固的圩子墙。圩子墙高四五米,顶部外侧建有1米多高的矮墙,矮墙内侧能推着炮车行走。在圩子墙的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方位建4有个炮台,用于防御的器械工事都很完备。目前村西还保留着部分残存的圩子墙,上面长满了洋槐树。

        付振邦故居位在村南北大道东侧,建于清嘉庆年间,具备清一品官员住宅标准。主院是标准的北京四合院风格。正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南厢房4间带大门楼,大门楼外装有7层台阶。整座建筑显得豪华大气。外围有警卫房、丫环房和仓库用房。现存前院1座,后围房1处,前院和后围房中间有东西巷相隔,皆为青砖瓦房。其前院尚有正厅5间,东厢房3间,南厢房4间,位于坤位朝南开的大门门楼1座。院中石板铺路,花圃、树木、石阶错落有致。但因年久失修,已显破落。近年,他的故居遗址亦被昌邑市政府文物管理部门确定为历史文物受到保护。 

        傅振邦墓是一座超大规模的国葬陵墓。位于虫埠村西北,依埠傍水,俯瞰平川,是虫埠村里的“风水宝地”。 墓地规格之高在山东省内实为罕见。墓地入口处是雕刻精美的石坊,进去后两侧是各4排松林,沿牌坊通向坟冢的甬道两旁分别对称矗立着旗杆、石人、石马、石虎、石羊、龟驮碑,碑上刻有御赐祭文。坟冢后面是半月型围墙,围墙后是杨树林,墓地西北侧有看墓人住的房子。

         建初,傅振邦陵墓遭到毁坏。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的棺材从墓中挖出,棺分内外两层,外层成方型,中间灌以松香,内棺中用灯心草填充。尸身被从内棺拖出时,像一个久病消瘦的老人在午睡,肤色也正常。但拖出棺材后很短时间便须发脱落、体液流出。棺材内除项上朝珠和官帽外,都是纸制冥品。据说,他统管直隶省及京师军政地方事务10年间,竟然将所有收入全部充军饷急缺及扶贫救弱上了。他的日子全靠家里人。后尸首被移到原坟冢以北约50米处掩埋。 如今,残碑、石兽、石坊散落地头田间,不时有人前去观望考究。有古董商愿出5000元买一石兽,被村干部断言拒绝。

        在抗日战争期间,虫埠村村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保家卫国,踊跃参军。战斗中英勇作战,舍生忘死,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柳州军区司令员傅向通兄弟3人和他侄儿一起投身革命,战斗中两个兄弟和1个侄儿全都血洒沙场。建国后,昌邑县人民政府授予傅向通之母“一门四英”的光荣称号和匾牌。为了抗战胜利,虫埠村9名青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1948年,村里为9名烈士制作了牌位和英名谱。英明谱上书写着9位先烈的姓名和“烈士精神人人敬仰革命传统代代相传英灵千古”的奠联。每逢大年初一至初三,村委办公室就挂上英名谱,摆上供果,供村民们祭奠。此做法从1948年开始,相传至今日。

        建国后,虫埠村又走出了著名电影导演傅超武、演员傅艺伟以及县处级干部20余人。

        傅超武1922年生,1939年进沂水县鲁迅艺术学校戏剧系学习,后历任部队文工团团长、华东大学文艺系讲师等职。1942年起,他便开始戏剧创作,相继任天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先后导演了《香飘万里》、《金沙江畔》、《家庭问题》等影片。文化大革命期间,傅超武还与谢晋合作导演拍摄了京剧样板戏电影《海港》。上世纪80年代,傅超武将京剧《白蛇传》拍成戏曲故事片在全国上映引起轰动。此片荣获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还受到文化部的表彰。

        退休之后的傅超武也没有忘记家乡父老,多次回到昌邑讲课,并协助潍坊电视台拍摄了多部电视剧,如京剧《凤还巢》、吕剧《李二嫂后传》等。其中,在傅超武参与拍摄的《郑板桥》中,大多数镜头都取自虫埠村。拍《郑板桥》的时候,虫埠俨然成了一个影视村,村里的提督府、青瓦房、圩子墙第一次被搬上了荧屏,将军墓也在剧中找到了自己的身影。

        如今,虫埠村的许多人对蛇仍很崇拜,将蛇看成了“吉祥和权利”的象征。但他们更崇尚文化、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崇尚太平富裕幸福。(文:匙明建 王沛盛   图:李发宁 )


傅振邦故居堂屋

傅振邦故居



傅振邦故居原貌平面图


傅振邦御葬墓遗址石碑


已被损坏的傅振邦墓碑


散落在墓园的石像



傅振邦御葬墓园原貌图

版权所有:南地北昌邑人 数据镜像:追梦阳光动力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作信息分享作用,不代表本站认可该立场。如有异议,可以联系本站邮箱。me(AT)dong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