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之窗 - 天南地北昌邑人

姜泊老宅


发布时间:2013/5/23 21:02:39 | 来源:昌邑之窗 | 点击次数:1406

        姜泊村共有338户,1232 人,坐落在昌邑市卜庄镇西北部潍河古道东岸。清末民初,姜姓村民精于经商,是柳疃丝绸老字号商贸基地。当时建造的49处砖木结构 “三面青”昌邑丝绸老字号民居建筑群至今保存完整。这些民居布局俨然,古朴文雅,彰显着中国北方农村古老民居建筑中灵动的神采,成为研究清末民初农村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家庭文化难得的不可移动的最高级别的文物宝库。是昌邑、山东乃至全国罕见的古建筑群。因为它的价值,更因为它代表了一个古老村镇的历史,所以列入了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
        姜泊村位于潍河古道东岸,地势低洼。早年间,每逢汛期,村落周围积水成片,村因近水而得名。始称泊(bó)子,原义是船只可以停靠的地方。泊子在宋代中叶定名时,国、金、胡、阎等姓在此居住。宋末,潍河西岸柳疃镇长胡同姜姓迁居过来。姜姓繁衍兴旺,年增户盛,又称姜家泊子,后省称姜泊。因“泊”有两种读音,也读作(pō)。也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把姜泊(bó)叫成姜泊(pō)了。目前,人们还是习惯性的叫姜泊(pō)。现全村338户村民中,332户姓姜,6户姓徐,是昌邑古老村庄之一。
        村内主街为东西向,南北路呈“之”字形,村落呈方形,面积0.5平方公里。耕地3,397亩。有织毯、糕点加工等厂。村西林果,靠村的潍河古道辟为池塘,植苇养鱼。就在这个恬淡、安静的村庄内,村民耕读传家,言谈举止透着股诚厚处世、谦恭信义的味道,给外来者一种纯朴诚实的感觉。
        清末民国时期,姜泊村出现了著名的民族资本集团 “五大功”。 “五大功”指的是姜濯、姜汶、姜浴、姜治、姜汾等兄弟五人开创于清代中晚期的功茂、功浴、功增、功盛、功泰等五个商号的俗称。他们投资生意,买卖兴隆,打响了姜氏工商业的字号。发达之后,他们在姜泊村纷纷修建住宅,兴盛一时。姜泊民居群大都是“五大功”商业集团的故宅。这些古宅年代久的一二百年,近的80多年,是国内罕有的昌邑丝绸老字号建筑群,也是清末民初山东民居的典型代表。
        在49处古民居中,有31处集中在村子中心,18处在村周围。建筑风格大都是北屋五间为正房,配有偏房,大门在东南角,朝向或东或南,处八卦方位中“巽”位,厕所在西南角处“坤”位。北屋东西山墙和北墙用清朝和民国初期当地烧制的青砖垒成,屋山山顶或园或两面坡,顶部用九层或十一层磨砖镶嵌,房屋四角饰有砖雕吉祥图案和猫头。南墙青砖坐窗,门边窗边镶有砖柱,窗顶用青砖发碹。房上装有镂空花瓶状的烟筒。是民间俗称的“三面青”建筑。
        在这些古民居中,室内最初的布置大多已经改变。只有个别户仍保持着原来的格调:东西两间为卧室,南边土炕,北边成对上柜下橱,靠墙三抽桌上摆设梳妆用具。东第二间南部土炕为封闭式卧室。正面两间半为客厅,东西各有锅灶,正北摆设硬木床,木床两侧摆设古老桌凳、用具。这种清末民初的家庭摆设,在其他地方已难见踪影。
       姜泊村49处古民居中, “功泰”老宅最为突出。这处宅院建于1930年,在村中心十字大街西北夹角方位,系姜泊 “五大功”代表人物之一功泰号姜其琇的住宅。其宅是现存古民居中面积最大,高度最高,类型特殊,集防卫、居住、多种建筑艺术风格于一体的砖木结构建筑。极具代表性,保存最完整。
        民国初年,姜其琇经营着柳疃丝绸、化工染料、烧锅(酿酒)等多种商务。资本雄厚,在山东商业界属佼佼者。他走南奔北,见多识广,在建造宅院时用尽了心思。1930年开始起建,当时,大工一天工钱2个大洋,小工1块半,用转10万块,耗资数万银元,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建成了在昌邑独一无二的小洋楼。
        楼房风格保持了当地传统民居特色,采用了北京四合院的布局,融于了南方碉楼和雕镂的精华部分,整座建筑洋洋大气,独具风骚。
        这座故居是一处二层四合院,南北各五间,东西各四间,双层共36间。楼房地基深厚,有20多层砖厚的砖混基础埋在地下。地上有0.6米的砖混结构水泥抹灰台子,台子上有防潮石条,石条上外部全部采用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内里用大墼,砖与墼之间有方形丁石相连,房子墙厚0.5米,采用当地传统方法建筑,冬暖夏凉。
        这座故居所用的洋灰、洋瓦、玻璃等材料,在当时当地是没有的。当地房子全是两面坡的屋顶,但是这处故居除了北楼是坡式屋顶外,东南西房全是平顶,水泥铺面,上面还有垛口。门窗有铁皮包裹,防御功能比较强。正方上层有走廊、栏杆、花窗,显得古朴典雅。大门上边饰有砖雕福禄寿喜、平安吉祥等寓意图案,大门上雕刻着“忠厚传家远、史书继世长”的对联,显然是借鉴了南方碉楼、雕镂的建筑特色。
        故居的大门在“巽”位,朝南开。门两旁有专为女性制作的青石上马磴。南屋一层西边房间置有大型锅灶。西屋一层南边房间是男女厕所。姜其琇生育3男5女。建房时其子已30多岁,当时不兴分家,一家数十口人住在一起。建这样大的房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大家人能够在一起住的开,实现“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美好向往。楼房建好以后,老的住北屋正房,子女住东南西厢房。这座独特的建筑,同样体现了当时的民俗文化和人文观念。也正因为故居有其独到的特征,电影《大决战》曾在此拍摄过场景。
        新中国成立后,姜泊村部分旧建筑或被拆除,或被重新分配,现在的小楼成为村委会的办公场所。如今,姜泊民居群因自然和人为因素,部分建筑出现残损,对其风貌造成了一定影响。但这几年经过新闻媒体、文物管理所的共同努力,村民也意识到了保存古建筑的重要性,不再随意拆除为数不多的古建筑,有意识的保护村里的文化资源。

2013年5月21日 王沛盛





版权所有:南地北昌邑人 数据镜像:追梦阳光动力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作信息分享作用,不代表本站认可该立场。如有异议,可以联系本站邮箱。me(AT)dong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