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山东昌邑众村“飞地”为啥受“热捧”
“发展众村‘飞地’产业园是个双赢的事。”山东省昌邑市北孟镇党委组织委员王艳说。
传统农业种植模式效益低、规模小,而发展高效农业又存在投入大、资金匮乏的问题,增收难一直是困扰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老大难问题。去年以来,山东省昌邑市在以农业为主的偏远镇,借鉴运用“互联网众筹”思维,选取镇域内社区中心村或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建设众村“飞地”农业创业产业园,在探索村集体经济增收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为确保众村“飞地”产业园稳妥有序发展,北孟镇成立了专门的国有公司,由建大棚的村与国有公司签订协议,将大棚以每个每年3万元转包给公司,作为村集体保底收入。同时,周边村民到园区承包大棚,不仅自己获得收益,还给村集体增加收入。
在众村“飞地”产业园的运营过程中,着重解决好“钱、地、建、管”4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借助政策项目、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的村投入、有意回报家乡的桑梓企业或个人援助等渠道筹集资金,引导帮助集体经济薄弱村到产业园建设冬暖式大棚;坚持依法依规、公开透明原则,通过土地流转,为“飞地”农业项目建基地、搭平台;聘请专门公司,组织政府和社会认可度高的单位参加招投标,降低建设成本。每个棚建设成本比单个棚节省1万元左右。按照标准建设种植大棚、育苗棚、包装车间,由国有公司配套建设好道路、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园区内的大棚可由村民出资租赁种植,并加入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供苗、统一供肥、统一供药、统一指导、统一销售,打造一个品牌的“五统一品”管理。
“我们普通农户‘单打独斗’搞大棚种植,建设费用高、效益保障难。现在不但可以直接承包园区里的大棚,还有专业公司帮着管理,别提多省心了!”大棚承包户刘金山表示,他计划明年再承包两个大棚,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据了解,目前山东昌邑已有33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入园建成大棚49个,平均每个大棚净收益6.5万元,村集体平均增收4.5万元,种植户人均增收6万元。随着众村“飞地”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昌邑市已全面消除了村集体收入低于3万元的村,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减少了32%。
昌邑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学军说,下一步将继续推动更多的薄弱村和村民参与到众村“飞地”模式中来,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各方都能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