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作“针”人才作“线”!潍坊昌邑滨海下营“穿针引线” 助力乡村振兴
“我种植的丹参今年又丰收了!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毅硕丹参合作社的种植户李清会兴奋地说。
滨海下营位于昌邑市北部滨海地区,大量的盐碱地不利于传统作物的种植,长期以来制约着当地农业的发展。滨海下营集思广益,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坚持把技术和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把荒芜的盐碱土地作为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对接耐盐作物研究专家,提供科研支持,数名农技专家终于在滨海下营的土地上研发出了“滨海重盐碱地快速改良方法”,实现了核桃、中草药种植的大丰收,让当地农民依靠自己手里的土地走向了致富之路。
精准对接,力推技术交流指导
滨海下营通过对本土农业发展现状的研判分析,逐步摸清发展困境,帮助当地农村精准对接高端专家。通过开展“专家农村行”、“精准对接北京行”等多个活动,梳理出适合本地发展、产业优势明显、发展势头良好的产业。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分头对接省农业局、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等专业机构,不断引进“行家里手”,大力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精准帮扶。
在当地政府的有力推动下,由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助力的农村技术合作平台被有效搭建起来,不断为滨海下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真的很感谢专家们的帮助,通过向他们咨询学习,我的种植技术提高了,对自己的产业发展也更有信心了!”鼎立薄壳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李治国说。
在精准对接的基础上,滨海下营还开展了乡村振兴专题报告会、致富带头人电视访谈等多项农业领域高端人才对接活动,积极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孙连军、董学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裴东、郝玉金等行业顶尖专家学者参加活动持续强化专业帮扶效能,着力解决当地产业存在的疑难杂症。
瞄准需求,着力培育本土人才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与关键,同时人才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下营工业园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满珍妮说。
本土人才最了解家乡情况,解决发展瓶颈离不开本土人才。同时,本土人才对家乡怀有特殊的感情,因此留住这一部分人才就成了当地政府的工作重点。滨海下营通过一些列举措,把培育本土人才放到人才工作的突出位置,始终坚持对于本土人才的培养、使用、管理和服务,为本土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退伍军人李治国,在家乡优势政策的吸引下,果断选择回乡创业,从投身广袤盐碱滩试种出“金果实”到如今的“核桃大王”,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依次成立了核桃种植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积极带动当地父老乡亲发家致富;“丹参大王”李春光也同样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从中国中医药科学院中药材种植实验基地引进了10000棵丹参种苗并种植成功,目前已成立山东昌邑毅硕中草药专业种植合作社,年产优质中药材1200多吨,带动周边800多户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当年抱着闯一闯的态度回到家乡创业,没想到在优惠政策的助力下,我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同时还帮助了别人致富,我从内心感到自豪和欣慰!”李春光深有感触地说道。
科学谋划,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经过长期细致的科学谋划,滨海下营积极搭建平台,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设滨海下营丹参研究院,与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院士共建“柽柳研究”奥友生物科技院士工作站,建立乡村振兴技术创新的“试验田”。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认识到品牌效应的重要性,从发展中草药、核桃、黄芪等特色产业入手,逐步打造出了昌邑丹参、鼎立核桃、柽柳等30余个农产品品牌。在发挥品牌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盐碱地改良、耐盐林果种植等产业发展进程,持续优化滨海下营农业产业结构。
“目前滨海下营在产业形式上,已形成了较为优化的农业产业结构,下一步也会以此为契机,延长产业链条,二三产业共同带动整个镇区发展。”下营镇镇长付文峰说。
昌邑滨海下营将技术作“针”、人才作“线”,通过不断“穿针引线”,正带领着当地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