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空间趟出绿色发展新路径——我市推动滨海开发转型升级侧记
广袤的土地上,视线所及处,一望无际的太阳能光伏板整齐排列,气势磅礴。驱车前行,又见一座座挺拔直立的风机拔地而起,数十米长的叶片迎风转动,蔚为壮观(见上图,通讯员徐京涛摄)。近日,在昌邑滨海(下营)经济开发区采访时记者发现,方兴未艾的新能源产业,正在成为滨海开发的新亮点。
昌邑滨海开发是潍坊市突破滨海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围绕65平方公里的蓝色发展空间,我市紧紧抓住“绿色”主题,培强绿色产业,打造绿色园区,完善生态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开发区建设水平,趟出了蓝色空间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绿色发展
新兴环保产业优先
“天恩能源光伏电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规划用地3500亩,上层用于光伏发电,下层用于水产养殖的模式,切实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该项目年发电量达6580万KWh,减少标准煤耗23688吨,减排二氧化碳6.5万吨、二氧化硫1974吨、氮氧化物987吨。”在昌邑滨海(下营)经济开发区采访,项目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项目情况。
走绿色发展之路,昌邑滨海大力发展低碳环保及新能源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滨海总投资29亿元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加快推进,目前形成以城矿环保产业园为代表的垃圾资源化利用、以东江环保为代表的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以中信环保为代表的污水资源化利用以及污泥无害化处理等多领域协同发展格局。
而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昌邑滨海重点发展光伏电和风电项目,总投资11.3亿元的渔光互补光伏电项目已并网发电;瑞其能公司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同时,积极参与风电场建设,目前投资8.4亿元的华电胶莱河一期风电场运转正常、二期稳步推进,投资1亿元的柳疃分布式风电场列入国家能源局和省发改委2016年项目建设计划,绿色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绿色园区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小苏打是山东海天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但是生产过程中蒸汽消耗大一直是困扰企业的一个难题。从去年开始,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合作,依托现有生产设备,采用新工艺制备碳酸钠溶液技术生产小苏打,减少蒸汽消耗20%以上,每吨产品生产成本降低200元到300元。
新常态下的规模、速度之争,归根到底在结构之争、质量效益之争、动力转换之争。谁的结构优、质量好、创新能力强,谁就能保持更长久的快速发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近年来,昌邑滨海着眼于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走高端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加快培育产业新体系,打造了水平更高的绿色园区。
高端化方面,昌邑滨海依托石油化工、盐及盐化工等化工产业等滨海当家产业,瞄准高端高质高效,培强龙头,完善链条,打造滨海最强支撑。化工产业方面,把产品往下游发展、把链条往高端延伸,加快推进成泰化工异戊烯醇、金典化工硫氢化钠、三力本诺聚砜新材料、中安橡胶粘合剂等重点项目,构筑全循环产业链,打造“绿色化工城”。品牌化方面,以纺织印染这一传统产业为主体,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由原料向成品转变、由草根向品牌转变,努力提升昌邑纺织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重点抓好华宝纺织高档家纺、翔龙纺织高档衬衣面料等项目,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集群。突出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加快引进培育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提升产业竞争水平。规模化方面,总投资25亿元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逐步构建起多领域协同发展格局,为园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绿色环境
补齐生态建设短板
生态脆弱是昌邑滨海的最大短板,改善滨海生态是实现昌邑滨海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大计。近年来,滨海坚守“宁可发展速度慢一些,也决不能牺牲生态环境”这一底线,把生态文明融入滨海开发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生态优先,实施陆海统筹一体化治理,以生态持续改善保障永续发展。
水资源保障方面,我市痛下决心、铁腕推进,扎实推进水资源管理保护行动,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抓好中水回用、自备井整治等重点工作,通过实施潍河防潮蓄水闸等重点工程,替代和置换地下水水源,切实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依托靠海优势,积极研究引进海水淡化项目,为水资源保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在污染治理方面,我市进一步加快推进新一轮环保行动,倒逼现有企业加快改造升级,全力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坚持铁腕执法、刚性问责,对期限内达不到环保要求的,坚决予以关停整顿。
在生态修复方面,抓好潍河入海口海岸带整治修复等工程建设,保护好珍贵的海域岸线资源。着力搞好滨海生态绿化和湿地建设,加快推进蒲河河道生态修复、沿海防护林带、北部组团绿化等工程,构筑立体高效的沿海生态体系,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真正让绿色成为滨海的靓丽名片。